“體積單位”教學設計(精選2篇)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1—22頁例8及相應的“練一練”,練習五5—8。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的意義后教學的。例8從測量的需求出發,引導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教學每個體積單位時,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有關體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此外,在學生認識立方厘米后,還呈現了兩個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讓學生說說它們的體積,既讓學生初步體會體積單位在體積計量中的應用,又為學習長方體體積公式做了必要的鋪墊。教材最后還溝通了剛認識的體積單位與已學的體積單位升和毫升的聯系。通過練一練,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對有關體積單位的感知。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認識常用的幾個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實際大小的表象;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2.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討論、探究、類推等學習活動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活動,愿意與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觀點,增強學習自信心。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教學難點能聯系已有知識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清楚各自含義。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棱長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一個,一升的量杯一個。學生每人一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1. 引導學生選用生活中的實例說說什么是物體的體積,什么是物體的容積,兩個概念有什么不同。2.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媒體顯示用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搭成的不同形狀的一些物體(12個和12個、16個和17個),讓學生比較這些組合體的體積大小,并說說各自的想法。(因為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個組合體的體積就是使用的那些小正方體的體積和。)3、設疑:老師這兒還有兩個組合體想讓你們比比它們的體積大小,先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說這兩個物體是怎樣的,聽完后迅速作出判斷。一個物體是用8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另一個物體是用7個小正方體搭成的。(所用的小正方體大小不同)學生回答后,媒體顯示兩物體,結果學生發現兩個物體因為所用的小正方體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從而明白只有用同一種小正方體搭成的物體才能通過比個數方便地比較出物體的體積大小。[設計意圖:用數小方塊的方法比較大小時,出示方塊大小不一樣的物體來比較,引起認識的沖突,使學生產生需要有統一大小的正方體來比較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又為下面引入體積單位作了鋪墊。]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例8 下面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提問:老師這兒還有兩個物體,看看哪個的體積大? 學生交流后追問:僅通過觀察,你們能斷定它們的體積大小嗎?那我們能不能聯系剛才的學習經驗想個辦法來解決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組里討論討論。 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引導得出:把它們切成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就能比出大小。 2. 媒體演示過程: 將長方體和正方體切成同樣大的正方體,讓學生通過數方塊的方法,確定長方體的體積大。3.過渡:的確,在計算或測量物體的體積的時候,都需要選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體積的大小,人們統一了正方體的標準,并規定了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幾個體積單位。(板書課題) 4、認識1立方厘米(1)出示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告訴學生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然后讓學生估計驗證:它的棱長是少?(2)得出結論: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介紹字母表示法。(3)引導學生比劃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4)舉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反饋:骰子、一節手指頭等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5)下面兩個長方體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媒體顯示圖,學生口答。(6)回顧小結:剛才我們認識了1立方厘米,想想立方厘米通常用來計量怎樣的物體的體積?(用立方厘米來測量或計算較小物體的體積) 5、認識1立方分米(1)出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告訴學生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然后讓學生估計驗證:它的棱長是少?(2)引導學生比劃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3)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設計意圖:認識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時先出示正方體實物,再描述其含義,再讓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操作豐富感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表象,豐富學生對體積單位的感知。]6、認識1立方米(1)提問:想一想,怎樣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2)直觀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教師演示:用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墻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指名一些學生蹲到1立方米內,讓學生體會到立方米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的體積的單位。(3)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 7.認識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聯系計量液體的體積,常用升和毫升作單位。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教師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體容器水倒入量杯得出: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設計意圖:有層次地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認識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后,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立方米的概念,而是提出問題“想一想,怎樣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主建構1立方米的概念。這樣安排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經驗,突出了學生在建構知識過程中的自主性。]三、反饋練習. 1.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2、完成練習五第5題比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學生口頭回答指出:這三個圖形分別表示相應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這是它們的不同點。1平方厘米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這兩個概念都與1厘米有關。這是三個圖形的內在聯系。[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有利于學生強化對長度、面積和體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好的建構認知結構。]3、完成練習五7 重點在學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煉思考策略:先想想實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5、完成練習五 8先推想再操作驗證。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認識了哪些單位?它們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單位有什么區別?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2
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80~8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驗和具體事物,經歷建立體積概念和體積單位的過程。
2、了解體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
3、在實驗、觀察、交流等認識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按實驗要求做好準備。一個土豆、一塊小石頭(比土豆小)、裝有同樣多水的兩個完全一樣的燒杯。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一個,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4個。學生每人準備12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三根1米長的尺子。
一、問題情境
師生談話,通過對土豆、石塊的比較引出教材上的小實驗。
教師出示土豆和石塊。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生:土豆和石塊。
師:相比之下,哪個大?哪個小?
生:土豆大,石塊小。
師:你能用手比一比,土豆和石塊分別有多大嗎?
學生用手比一比。
二、小實驗
1、猜測把土豆和石塊分別放入兩個杯子后,水面會發生什么變化。
教師出示裝有同樣多的兩個完全一樣的燒杯。
師:這是兩個完全一樣的燒杯,里面裝有同樣多的水。
師:如果,我把土豆和石塊分別放入這兩個杯中,請大家猜一猜,水面會發生什么變化?
生1:兩個杯中的水面都會上升。
生2: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的高,放石塊的杯子水面上升的低。
師:同學們猜想得對不對呢?我們來試一試。
2、觀察實驗結果,交流杯子中水面發生的變化。
教師把土豆和石塊分別放入兩個杯中,讓學生觀察。
師:你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與同學們猜想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3、說一說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說明了什么。
師: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得高,說明了什么?
生3:說明土豆占的地方大。
師:土豆占的地方大,就是土豆占的空間大。
三、認識體積
1、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并描述其所占空間的大小。
師:生活中的物體都占有空間,大家仔細觀察下面的物體,哪個占的空間大?哪個占的空間小?
教師出示火柴盒、文具盒、鞋盒讓學生觀察。
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
2、教師介紹體積的概念。
師:物體的大小不同,它所占的空間也不同,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投影出示定義。
師:那么火柴盒、文具盒、鞋盒這三種物品相比較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最小?
師:你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體積大,哪些物品的體積小嗎?讓學生結合實際說一說。
3、看圖比較兩個長方體的體積。
師:我們的學習伙伴紅紅和亮亮分別搭了一個長方體,他們都說自己搭的長方體的體積大,請同學們幫他們看一看,誰說的有道理。請打開教材81頁。
學生觀察并思考。
師:誰搭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為什么?
師:大家認為哪種說法正確?為什么?
四、認識體積單位
1、介紹常用的體積單位。
師:我們以前已經學過,測量長度要用到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那么測量物體的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2、認識并體驗1立方分米。
常見的體積單位有三個,我們先來認識其中的一個“立方分米”。師手拿1立方分米的模型,揭示1立方分米。投影出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
記作:1 dm3 (板書)
師:你能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嗎?
學生動手比一比。
師:同學們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3、認識并體驗1立方厘米
師問:我手中的橡皮能用立方分米做單位嗎?很自然地引出了較小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 教師出示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師:這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投影出示: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
記作:1 cm3 (板書)
師:同學們找一找或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4、認識并體驗1立方米。
教室的空間用“立方厘米”做單位,行嗎?用“立方分米”呢?為什么?1立方米是怎么規定的?由于有前邊兩個體積單位做基礎,知識遷移,學生很可能說出: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同時出示投影: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師:1立方米記作:1 m3
接下來我們體驗了多大是1立方米。
多長是1米?1立方米的正方體有多大?
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長度,閉著眼睛想1立方米有多大。
我想讓同學們現在就看一看、體驗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怎么辦?
學生可能提出搭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
師:老師這里有3根1米的尺子,誰愿意用3根1米的尺子,在墻角搭建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指名上前搭建。搭正方體的過程學生可合作完成,師相機指導。
師:看,搭出的空間就是1立方米。想知道這里面能站幾名同學嗎?我們來試一試。
指幾名同學實際鉆一鉆。
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呢?
五、物體的體積
1、教師通過實際搭建的立體,介紹物體的體積的計量方法。
師:計量平面的大小,要看這個平面含有幾個面積單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教師仿照教材82頁圖,用1立方分米模型搭建一個立體。
師:這個長方體是用四個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那么它的體積就是4立方分米。
2、學生隨意搭長方體,并指出體積是多少。
師:同學們用你準備的小正方體,隨意搭建一個長方體,并說一說它的體積是多少?
教師巡視檢查后再指名說一說。
六、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讀題后自己填空,再交流。
師:剛才我們用小正方體搭建立體圖形,大家都很認真。現在請打開教科書83頁,看練一練第1題。
學生讀題后,自己數并填空。
師:誰來說一說,它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
師:你是怎樣數(2)的?
學生只要表達明白自己數的方法即可。
2、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填寫體積單位,再交流。
師:同學們請看練一練第2題,自己獨立完成。
學生做完后全班交流,并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
3、練一練第3題,用12個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立體圖形,并交流。
師:同學們請看練一練第3題,讀題后,自己動手擺一擺。學生擺后交流。
七、問題討論
學生認讀題后,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重點使學生了解它們的聯系和不同。
師:同學們認真讀一讀教科書83頁問題討論的內容,小組討論一下,它們分別是什么單位?它們有什么聯系和不同?
如:1cm是長度單位;1 cm2是面積單位;1 cm3是體積單位。
聯系:邊長1cm的正方形是1 cm2,
棱長1cm的正方體是1 cm3。
不同:1cm是計量線段或物體長短的計量單位;1 cm2是計量平面大小的計量單位;1 cm3是計量物體體積大小的計量單位。
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