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
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第十冊第14-16頁上半頁,練習三第1-2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聽說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瓶子里的水很少,烏鴉夠不著,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瓶子里的水的? ……
這個故事里蘊含著一個豐富的數學知識,同學們有興趣來探究與學習這個知識嗎?
二:暴露過程,認識體積概念。
1、從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有空間的表象。
取出兩個相同的燒杯,盛有同樣多的水,逐一向燒杯里放入小石塊和大石塊,結果水位明顯上升。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燒杯里的水位為什么會上升?學生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有空間的表象。
2、揭示體積的概念。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為什么燒杯里的水位會隨著石塊的增大而升高?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作體積”這一概念。大的物體所占的空間大,也就是體積大,小的物體所占的空間小,也就是體積小。
3、進一步理解和鞏固體積概念。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關體積的例子。并再一次用實驗來解釋體積現象,使學生對體積概念的認識在應用中得到鞏固。
在燒杯里盛滿水,并把燒杯放在一空盆中。往燒杯中放入石塊,水會溢出。石塊從杯中取出,水位下降,再把溢出的水倒回杯中,仍近乎滿杯水。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從杯里溢出的水的多少與石塊有什么關系?(學生獨立觀察、分析、推測,交流,驗證。)得出:溢出的水所占空間的大小=石塊所占空間的大小,即溢出的水的體積=石塊的體積。
三、教學常用的體積單位。
1、出示課本第14 頁的兩個長方體圖,把圖中的長4厘米改為3厘米。問學生,能比出他們體積的大小嗎?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比較?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我們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板書)
(1)教學立方厘米。
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說明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比一比:用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同自己的手指尖比一比,說一說同哪一個指尖的大小差不多。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舉例說一說,你見到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厘米?
(2)教學立方分米.
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用手勢比劃一下1立方分米的大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舉例說一說,你見到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