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6課 懷念母親
一、教材分析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先生所寫得一篇散文。在這篇散文里,沒有大段的抒情,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多變的修辭,作者近乎用一種平淡如水的文字寫著自己對生母、對祖國的懷念。就在這種樸實地書寫中,我們又分明感受到了他情感的真摯與濃烈。
本文在經營布局上也是頗具匠心——穿插了數篇留德日記和《尋夢》片斷,真實地再現了作者懷念的軌跡和相思之苦。這樣也增加了本文的跳躍性,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困難還在于,受學生自身閱歷以及時空阻隔的影響,使得他們不能輕易地體會到——作者身在異國他鄉對祖國產生得深切而豐富的眷戀之情。
為了讓學生走進季羨林的那一片心海,上出濃濃的語文味,我以“懷念”為線索,抓住極具表現力的四個字“恨”“糊”“哭”“尋”,在反復品味中,在情景朗讀中,在資料拓展中,使學生領悟到“懷念”的魂——“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棄養、凄涼、食不下咽、寢不安席、頻來入夢、思潮起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對兩個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領悟懷念的背后是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敬與愛。
4、初步感知本文在表達形式上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三、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季羨林生平資料,大致了解他的人生經歷。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讀課題——走近“懷念”
今天,我們來學習季羨林的一篇文章,齊讀課題。
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伴隨著季羨林的一生。再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從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2、學生交流讀后的初步感受。
3、認讀六個詞語“棄養、凄涼、食不下咽、寢不安席、頻來入夢、思潮起伏”。引導學生帶上想象,讀出詞語的形象與情感。
4、這篇課文在形式上和我們以往學過的課文有所不同,發現了嗎?知道為什么要插入這些日記和《尋夢》片斷嗎?
5、指名讀四篇日記和《尋夢》片斷,初步體會季羨林對母親、對祖國思念之頻之深。
6、誰能把我們讀到的這些文字讀薄,讀成一段話?瀏覽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含英咀華——體悟“懷念”
1、品讀“恨”字——思母至痛
(1)學生輕聲地朗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季羨林失去母親后的心境。
(2)你能體會季羨林當時的心情嗎?你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了“恨”字?
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教師相機援引三則資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季羨林恨誰?為什么而恨?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資料一:季羨林六歲離開了生母,寄住在親戚家。而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見到母親還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資料二:《賦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斷:“當我趕回家,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
資料三:季羨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養母親。
(3)他就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懷念著自己的生母,直到他離開自己的祖國,來到了德國,來到了那個孤寂的小城。這么遠的距離割斷了他的思念了嗎?下節課我們來探究這個問題。
第二課時
2、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1)季羨林帶著失母之痛來到了哥廷根那座孤寂的小城。這么遠的距離割斷了他的思念了嗎?指名讀文中的第二篇日記,談初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