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案例
大環境險惡 小環境艱苦
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閱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依托提示語,凸顯教學重點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巧用多媒體,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奇跡”一詞,引導學生自讀文,體會大環境的險惡。但畢竟晉西北與我們相隔甚遠,學生難以想象那里環境的險惡。我先出示晉西北的地形圖和晉西北在祖國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了一組沙塵暴的圖片。通過我深情地講述“這里溝壑縱橫,天倉地黃。滾滾的黃河水從這里奔騰而過,卻緩解不了這里的干旱;古老的城墻曾擋住韃靼鐵騎的入侵,卻擋不住風沙的腳步。這里風吹沙起的時候,北京也是沙塵漫天。”通過地圖,學生很容易理解晉西北的風沙治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沙塵暴圖片的最后一張是被幾乎沙塵埋沒的房屋。當學生看到這張圖片時,我不禁問學生:“假如你是這里的村民,你怎么辦?”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出了 “知難而退!”“搬家!”這時我又出示了一組“如臂如股”的“小葉楊”和“旱柳”,學生在一片驚嘆聲中內心已被深深震撼!隨后引導學生在文中去尋找感悟描寫“老人創造的綠洲”“大環境的險惡”“老人之老”的句子。難點迎刃而解。
三、立足文本特點,點亮思維火花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編者安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而學貴于思,思起于疑,故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小組能解決的組內解決;組內不能解決的,全班共同解決;班上不能解決,我來解決;如果我一時解決不了,課后我們共同探討。”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亮,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青山為什么會老?青山有壽命嗎?”“為什么把老人種的青山稱為奇跡?”“一個瘦小的老人是憑什么力量戰勝那些干旱、霜凍、沙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蘇霍姆林斯基講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我想,略讀教學的課堂更應該是學生積極思考的天地。
四、利用小組學習,培養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的另一個教學目標是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新課伊始,我就安排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解決生字詞問題,在默讀課文質疑批注后又讓小組進行組內交流解疑,效果較好。小組學習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小組合作學習不僅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也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流,突破了單純的師生交流,使學生有較多的參與機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的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