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董曉宇執教《伯牙絕弦》
一、教材,明確文言文教法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伯牙絕弦,佳話千載。深厚友誼的基礎是理解,是與朋友的志趣情操情投意合。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知音相交、朋友之誼的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故事因伯牙為朋友絕弦而蕩氣回腸、音樂因知音難求繚繞至今。俞伯牙,春秋時大名鼎鼎的當今司樂太師,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這位大音樂家將深邃的思想,將另一個自己溶進一曲《高山流水》中,表達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但伯牙遍游五湖四海,沒有找到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知音。自曰“老夫琴藝,天下第一,《高山流水》,無人能知”。爐火純青的琴技,高處不勝寒的情操與產生的孤寂非常人能懂。贊美此曲者眾多,但懂樂而知人,真正聽懂那超凡脫俗的空山之美,讀懂那高雅幽深的流水之聲寄托的情思的,獨有鐘子期。鐘子期的情操、喜好、智慧正好與伯牙產生了強烈共鳴。
鐘子期何許人也,深山里的一位打柴人,更應該是一名隱居埋名的音樂高人。一次與伯牙偶然相遇,不但答出了深奧的樂理知識,而且深知樂之妙境勝界,唯和諧焉!
當俞伯牙問道:“同是音樂,何以有動人、不動人之別?”
鐘子期笑曰:“作樂者性情有真假之分,聽樂者心弦有動凝之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無以動人。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情動于中而神飛于外,外感于人乃復動于中。所以音樂想感動人,其要旨貴在一個真字!”聽之高言,俞伯牙大驚。
當俞伯牙欣然隨鐘子期登上岸上山,來到山間茅舍。他在這里看到鐘子期所整理的樂譜竹簡,那漁歌、牧歌、獵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類在冊。他大開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樂譜只記下皮毛,而眼前這小伙子卻記下世上難覓的樂譜。他拜謝再三,要鐘子期出山輔佐他修樂譜。鐘子期道:“我收集的樂譜全在簡冊之中,老太師可悉數拿去。這些樂譜,能留后世,我這位山野中人就心滿意足了。以此去謀個一官半職還顯得不夠朋友。”俞伯牙見鐘子期雖是個樵夫,可是學識淵博,深諳樂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對青山作拜,結成刎頸之交。
于是,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伯牙斷瑤琴的動人傳說。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關于文言文,課標教材小學階段從五年級下開始,編寫《伯牙絕弦》等共4篇文言文,對學生進行古文化的熏陶,同時與中學階段銜接。
教學文言文,首先要讓學生打破畏難的情緒,讓學生明白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其次,激發興趣,讓學生初步運用教師指導的方法學習文言文。
一般說來,最簡便的教學步驟就是:
1、讀背景材料,做好學習準備。
2、初讀文言,先把文字讀正確通順。
3、范讀文言,老師范讀,學生學讀。
4、自讀注釋,弄懂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