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談
《伯牙絕弦》教學談
大家知道,《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六上年級第25課的課文。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我們現在的六年級學生只在一次單元測試中見識過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在新課標的倡導下,我們學生應大量積累古詩文,因此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達成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通過劃小節線的方法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從而開始喜歡古文;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和錢鋒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鑒,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于是邊備課,邊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成了今天向各位教師展現的教學流程。
教學中,我圍繞第一句話“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課中,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在課堂上,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2、對古文的理解層面估計太高,不夠扎實到位。
3、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系,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伯牙絕弦》教學談
近日,連續參加了興慶區,銀川市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看到一位年輕老師執教《伯牙絕弦》一課,感受頗深。在老師充滿詩意、聲情并茂的引導感染下,學生逐漸進入了古文意境,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文本,他們時而蹙眉深思,時而侃侃而談,時而勾畫旁注,時而深情吟誦……學生在感動中動情地朗讀、盡情地表達,仿佛自己就是伯牙,自己就是鐘子期。看著學生們忘我地投入學習中,全然忘記了臺下幾百名聽課老師的存在,靜心體會著學習語文的樂趣,我情不自禁發出感嘆: “善哉,這真是一節好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