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軍神劉伯承元帥的故事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軍事學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帥軍銜,后受到不正確的批判。他自稱是一名“殘廢軍人”、“編外參謀”,潛心研究如何保衛國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劉伯承身體日衰。1972年,他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口授信件,對戰略問題提出看法。后來他失去思維能力。1986年病逝。
背景
■當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要稱他為“軍事家”時,卻被他改為“革命軍人”
■解放后籌建陸軍大學時,有人認為圓明園遺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劉伯承卻認為這里是文化遺跡,軍隊不應占用
劉伯承不愿別人稱他為軍事家。當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要稱他為“軍事家”時,被他改為“革命軍人”。這不僅是出于謙虛,而且更在于他深知革命與軍人兩者結合的意義。
回顧劉伯承走過的道路,與朱德、葉挺有近似之處,即同樣出身于中國近代受壓迫的農家,為改變自身、家庭和國家的命運走上投軍之路,并接受清朝“新政”后開辦的講武堂的教育。然而,這些依照德國、日本模式建立的軍校,并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和腐敗內亂的面貌,從這里畢業的軍官大都成為軍閥的工具。劉伯承與他川軍中的同事最后分道揚鑣,選擇了共產黨革命,并把自己的軍事才能奉獻出來,才創造了戰史上的輝煌。
在將星燦爛的近代戰爭史上,劉伯承是把國外先進軍事科學與中國特色相結合的典范。他特別注重翻譯外國軍事書籍,同時也珍愛中國的優良傳統。1950年,決定籌建陸軍大學時,有人認為圓明園遺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劉伯承卻認為這里有文化遺跡,軍隊不應占用,最后選擇了南京國民黨中央軍校的舊址。
故事
■劉伯承打仗善于總結,南昌起義失利后他到了蘇聯,馬上總結出四項弱點和八條行動錯誤
■當他率勇士們星夜兼程奪下瀘定橋后,無比激動地上去連跺三腳
自古猛將往往出自伍卒。劉伯承軍校畢業后當排長打第一仗,見對方是烏合之眾的土匪,就下令沖鋒并帶頭猛撲上去。上司雖表揚其勇敢,他卻自認“有勇無謀,沒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總結。南昌起義失利后,他到了蘇聯,馬上總結出四項弱點和八條行動錯誤。
在紅軍中,他雖是參謀長,卻總在第一線指揮,并結合實地考察提出辦法。搶渡大渡河時,他親自站在河岸上組織炮火掩護并調配部隊。在安順場以一條小船搶渡成功后,他又計算以現有渡船全軍需一個月才能過河,必須再奪北面的瀘定橋。當他率勇士們星夜兼程奪下此橋后,無比激動地上去連跺三腳說:“瀘定橋啊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
進入抗日前線后,面對狡猾又兇悍的日軍,劉伯承注意勘察戰場設巧計。神頭嶺伏擊戰前,司令部按地圖先是確定在嶺上埋伏,打嶺下公路上通過之敵。劉伯承親自去看地形,發現公路實際是在嶺上,連說:“粗枝大葉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時改變了設伏方案,一戰殲滅了鬼子1000多人。劉伯承也注意學習日軍的長處,百團大戰中關家垴一戰后,他馬上去看敵人陣地,發現鬼子臨時挖的“貓耳洞”對防炮很有用,便推廣到各部隊。國內盛傳劉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實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長動腦并深入實踐,這也正是革命軍隊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結果。
■為體現平等,他確定各級職務后均加一“員”———“司令員”、“警衛員”、“公務員”、“炊事員”,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