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軍神劉伯承元帥的故事
■鄧小平曾說:“假如有人問伯承同志有無缺點呢?我想只有一個……”
30年代初,劉伯承從蘇聯回國,組織左權、葉劍英等人一起翻譯帶回的各種條令,同時為中國紅軍確定內部的稱呼。他在舊軍隊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級森嚴和對勤務人員的歧視。于是,他確定紅軍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個“員”,將舊稱呼“護兵”、“勤務兵”改稱“警衛員”、“公務員”,將“伙夫”改稱“炊事員”……這種稱謂沿用到今天。
在革命軍隊中,劉伯承一直職務很高,卻最看不慣別人搞特權。在江西根據地時,他看到共產國際顧問、德國人李德傲慢地在紅小鬼面前耍威風,嫌他們做飯的鍋擋路就一腳踢翻時,當面怒斥其為“帝國主義行為”。結果,李德到中央告狀,說這是“不尊重國際顧問”,使劉伯承一度被免職。
劉伯承在南京擔任軍事學院院長時,身為開國元勛卻自命為普通“教書先生”,帶頭發揚“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精神,自己備課和登臺講課。在他迎來50歲誕辰時,鄧小平曾撰文這樣寫過他的特點———“假如有人問伯承同志有無缺點呢?我想只有一個,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讀書之外,沒有一點娛樂生活。他沒有煙酒等不良嗜好,他不會下棋打球,閑時只有散散步、談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