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兩小兒辯日》教學案例
師:這也應了他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四、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說明了認識自然、探索客觀規律真理,要勇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五、總結
文章僅僅117字,讓我們看出了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的學習態度,還讓我們體會到了兩小兒勇于探索,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六、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分角色表演。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一兒:早近(大) 午遠(小)
一兒:早遠(涼) 午近(熱)
孔子不能決也
【教學反思】
《兩小兒辯日》是語文第12冊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但因其富于童真童趣,所以我把它作為第一篇文言文來進行教學。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是為了中學時大量學習文言文作輔墊,激發興趣,打下基礎。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以激趣、學法為根本目的,緊扣教材,設計了“讀──釋──演”這個脈絡清晰的教學環節。我的教學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在教學中我將讀貫穿始終。本課朗讀分為三個層次:
1、讀通: 通過生試讀,師范讀、個人練讀等多種形式,將文言文讀通。特別是:能正確斷句。
2、讀懂: 生對照注釋,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學習中能將每一句話讀懂,理解全文。
3、讀好: 創設情境,激發讀的興趣。讓學生自由練讀。找同伴互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展示兩小兒爭辯時生動的場景。讓學生模仿古人吟詠的樣子來有滋有味地讀。通過這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語言特點,積累語言,從而熱愛古代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