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實錄及評析
生:我課前在圖書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說李大釗是被軍閥張作霖用絞刑絞死的,他們對李大釗“三絞處決”,為了延長李大釗的痛苦,絞殺整整進行了40分鐘。
師(沉默):同學們,我真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劊子手……此刻,我相信你們的心情會和我一樣激動。請你們完整地再來讀一讀課文,再來感受課文帶給我們的深深回憶吧。
學生讀全文。
師:讀到這兒,你們對于課文又有了什么樣的感受和見解,請你們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學生踴躍上前,又寫下“忠于職守”“堅強”等詞匯。
(評點:教師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貫穿于學習的始終。)
師:課后,請同學們繼續收集、閱讀關于李大釗的文章,相信你們對他還會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總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是動態的,是生成的。課例中,師生、生生之間平等對話,面對學生的見解,教師給予的是密切的關注,親切的呵護,讓“有益” 的課堂生成的信息開出燦爛的花朵。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以學定教,盡管學生的發言是無序的,但這樣的課堂猶如一首散文詩,形“散”卸神“聚”!教學中教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學會讀書”,這是為孩子們的明天著想。
讓我們為孩子們的發展“構建智慧”--讀書的智慧,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