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行為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作為一名教學一線的教師,要在新理念指導下重構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促進專業的發展和有效的教學,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過于注重從教師教的角度去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卻很少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角度去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高效學習,而失去了自主互助合作高效課堂的本真價值。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呢?下面就以《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行為為例,談談如何學生學習行為的創新。
本篇課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編排特點,在教學時,要通過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弄清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從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因此,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的實際,采用學生自讀自悟和教師引導的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知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情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知識,研究問題的全過程。本人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盡量體現新課程理念,著重體現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師角度,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想,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 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了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競爭,在學生競爭中合作,這是教學組織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朗讀競賽中,教師注意了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
3、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品析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來理解意思。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產生極大的樂趣,有的學生說,有的學生讀,讓學生談各自的感受,可見,挖掘了學生思維,拓展了學生想象。
4、探究問題,展開討論。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占據了整個課堂教學。而這堂課我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與同學們討論,在討論中弄清問題,得到能力的鍛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把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鼓勵了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
在教學中,本人盡量把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和情感與態度有機結。在教學中,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和寫作意圖。
從學生方面看,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能夠正確答問,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闡述的理論及觀點正確全面,學生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的個性發展得到了很好的實施。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著重體現面向學生,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激發學生的情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知識,研究問題的全過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