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
師:讀出問題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好呀,請講。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師:你們說她哥哥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我”受父親的影響,變得這么勇敢、機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親的影響,也會是一個搞革命的青年。
師:有道理。不過關于她哥哥的事情,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查閱一下資料。
評點:課堂是動態的、生成的,生成的課堂信息有時會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她哥哥是什么樣的人 ?”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李大釗同志的形象。
師:課文最后“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此刻他的心里會想說些什么呢 ?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那樣的時刻,李大釗不能說,現在就讓我們把他心中的話兒說出來吧!
生:我的好女兒,你懂事了,你長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們一定要接著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兒,我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師:讀書,就是要把自己融入書里。你們讀進了書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滿了希望!
師:好!好一個“希望”的目光!千言萬語盡在“瞅”中。
生: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師:讀得真好!父親為什么不開槍?
生:人多,槍也多,保護孩子,不給孩子留下陰影。
師:被捕場面歷歷在目,在女兒心里父愛如山。那么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呢?完成板書:
父親是一個 慈祥、有耐心、冷靜、愛家愛兒女 的親人。
評點:對話式的課堂是師生情感、體驗、生命的交流。一個“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悟,讓老師驚嘆 !這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彼此間分享精神與幸福。
師:同學們,你們把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放在一起讀一讀,會發現什么?(學生自由讀課文)
生:前后寫到4月28日,是父親的遇難日。
師:同學們,這叫開頭與結尾互相照應。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生:這是一篇回憶的文章,讀書的時候讓我們一直把心沉浸在回憶里。
生:感覺課文很完整。
師:這樣寫的好處很多,使文章內容聯系得很緊密,表示永記于心。前后照應,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師:清明節快到了,在李大釗的墓前寫一句話。
總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是動態的,是生成的。課例中,師生、生生之間平等對話,面對學生的見解,教師給予的是密切的關注,親切的呵護,讓 “有益”的課堂生成的信息開出燦爛的花朵。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以學定教,盡管學生的發言是無序的,但這樣的課堂猶如一首散文詩,形“散”卸神 “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