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第二課時教學實錄——網友評議
3、板書設計精巧:交織了事件描述、寫作方法、中心揭示等內容。既簡潔有明了。ú贿^對于學生來說是否太抽象、太概念化了)
可以商榷的:
1、理解性問題情境過多、過碎:關于文章“寫什么”“為什么寫”的問題,包括詞句的意思和段篇的主要內容,寫作的目的以及詞句的的含義有14個以上。如:“凡卡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他一個勁的求爺爺,他使怎么求的?”“這兒還有哪個詞也反映了凡卡的悲慘?”“除了這些,凡卡還有那些悲慘的遭遇?”……
2、學生實踐的時間、空間太少、太窄:一堂課被單向的問答時間占有,學生就這樣坐在教室的座位上聽老師一個接一個的提問!學生的自讀自悟、合作交流、語言實踐沒有時間和空間。
3、恰如其分的評價和引導缺情、乏意:評價的既能甄、選擇和指向,更重要的它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本之間情感的紐帶,是學生持久保持學習興趣的催化劑!但是這個課堂實錄看不到老師激情洋溢、循循善誘的評價?赡苓@樣的課堂氣氛也一定是沉悶的,學生學習的興致也是不高漲的。
4、教學設計不松、不放:以上不足可能都是由于設計不優化的問題。一是沒有讓學生質疑、比較、篩選理解性的問題情境,閱讀過程繁雜、拖沓,影響學生積極的閱讀期待;二是設計的是一些機械單一的詞句基礎訓練,和概念化的朗讀訓練;三是沒有設計有創意的語言實踐活動(其實在這里我也還沒有想到更好的綜合實踐活動——僅是一種設想)。每一個環節都是按照老師預設的線路行進,不得有偏差!
能夠改進的(大處著想):
1、信任學生:我們要充分信任學生自能讀書的潛能,“中國人讀中文”,在解讀文本的表層意義上,不應當假定存在很多難懂的問題。(比如,學生不可能獨立自主的讀懂課文;這篇課文很難懂,學生一定有很多問題難以理解;通過教師的體溫,能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有些問題老師不問,學生不答,那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有失偏頗……)要多強調直覺感悟,少一些理性分析。
2、自讀自悟:對于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理解、人文內涵的領悟、語言規律的把握,都應當建立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的。要還給學生更多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按學生自己習慣的方法學習,讓學生直接面對語言材料,暢談感受。
3、語言實踐:語文能力和素養只能通過語文實踐來培養。教學設計的重心呀嗷嗷由“重理解”轉向“重實踐”。要少想“怎樣讓學生理解課文?”多想“理解課文以后讓學生做什么?”。
馬上實施的(小處著手):
1、每天背:安排5分鐘(課前預備鈴后)讓學生背誦古詩詞(課標的80首)格言警句(原吉林特級教師竇桂梅就由這樣的實驗和做法——效果相當好)或課文內容。
2、每天看:要求每一個人桌面上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隨時可以閱讀(玩累的時候、無聊時、功課完成后——也許學生在打開書本看時,不經意的已經陷入其中了)
3、每周說:把一周中的自修課該為“口語交際課”。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如,討論評價;課文復述;猜謎激趣;朗讀訓練;口頭作文;角色表演;祝賀感謝;接待客人;爭辯問題;交易商談;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