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怎會識字——《凡卡》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教學《凡卡》時,不但我精心備課,還讓學生提前好幾天開始預習。誰知當我滿懷信心地站在講臺上問學生:“你們通過這幾天的預習,發現了什么問題?”時,我們班的“問題簍子”一張嘴,大出我的意料。他說:“書中寫凡卡無父無母,跟著爺爺生活,又窮又苦,九歲就被送進鞋店做了學徒,他這樣的條件怎會識字?這豈不是契訶夫明顯撒謊嗎?”他這一問,大家都有同感,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隨后又都陷入了迷惘,不知所措。過了好一陣,一同學舉手示意發言,我點頭允許。他說:“從凡卡趁老板、伙計們去做禮拜時,拿出筆尖生銹的鋼筆來看,我認為這鋼筆和筆水是他從農村帶來的,來鞋店之前上過學。”又一同學站起來反對說:“要是這樣,凡卡在農村條件應該好才對,可他在給爺爺的信中只顯出在農村的快樂,并未寫農村的條件好呀!”這時鄒瑩瑩同學站了起來說:“我查閱過資料,俄國當時許多農民紛紛破產擁向城市。從凡卡信中要爺爺摘一顆金核桃藏在他的匣子里頭和囑咐爺爺不讓旁人拿他的小風琴可以看出:凡卡先前有匣子、有風琴,條件是不錯的,應是家里破產后才進城做學徒的。
問題到此才算沒了爭議。
[反思]
無疑,凡卡怎會識字?這個問題的出現打亂了我的課前預設,但很快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與爭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試想,如果我當時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課前的教學設計,而予以搪塞、敷衍,那結果必將如袁振國教授所說:“或許我們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卻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體。”
是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開放性大大增強,學生在課堂上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多。雖然我們課前對學情、學法作了充分預測,但仍無法窮盡課堂上隨時出現的變化,一個個超出老師預設的新問題、新情況仍會不斷呈現。看著學生漲紅的小臉,面對他們渴求的目光,作為教者,我們應該耐心傾聽課上的每一個聲音,順應學生的要求,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智慧火花,巧妙引導,點燃思維的火把,將意外轉化為一種難能可貴的教學契機,那么在這個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課堂上,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就將是一片廣闊的天空。
這節課雖然沒能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也可能是任何一位教者無法預設的內容。我應該感謝我們班的“問題簍子”,正是他把同學們帶進了一個積極探索、激情爭辯的世界,更是把同學們帶進了一個追求真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