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教學雜談
二、矛盾沖突:課堂變得鮮活
觸動哪根弦才能夠撥出悠揚的樂章呢?
一遍遍再讀文本,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話上:“這樣的老師算什么老師?”。也就是說作者一開始認為懷特森先生不算什么老師!從算不上老師到最好的老師,從非常氣憤到十分佩服,這前后評價和情感如此截然不同!“水本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fā)靈光。”何不就從情感沖突入手解讀這篇文章呢?于是,這一次我打算緊緊抓住“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對沖突充分激活文本。再從學生角度去推想,懷特森先生開始時種種不可理喻,應該不難理解,因為這和他們原有的價值觀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這樣的老師是我最好的老師”則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需要重新建立價值體系,相對比較困難;谶@樣的認識,我設(shè)計了兩個主要板塊:欲揚先抑 感受“氣憤”和 峰回路轉(zhuǎn) 深感“佩服”。
學習一開始,我先請同學們談?wù)劇澳銈冋J為怎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是最好的老師?”同學們聯(lián)系生活,說了很多好老師的標準。想借對話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為后面學習懷特森先生不尋常做一個鋪墊。
以下是在揭題讀題以后的一段師生對話:
師:“作家大衛(wèi)、歐文認為誰是他最好的老師?”
生:“懷特森先生”。
師:“錯了吧?作者覺得懷特森先生連個一般老師都算不上,不信,你讀讀這句話!背鍪尽斑@種老師算什么老師?”生讀這句話。
師: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
生:這種老師不算什么老師。
生:這種老師不配當老師。
生:這種老師根本不符合好老師的標準。
師:“再把課題和這句話連起來讀一讀,你有什么感覺?有什么要說的,要問的嗎?
生:我感覺到這兩句話自相矛盾,好像不是在評價同一個老師。
生:我覺得這里作者對懷特森的看法不符合題目意思。
生:為什么對懷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怎么會有如此大差異呢?
……
正如春風一縷便能吹皺滿池湖水一樣,矛盾一旦被激化,就會有神奇的力量!此時的孩子們興致盎然,思維活躍。我順勢引導他們學習第一板塊,懷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讓我們這么生氣,這么氣憤?
不出所料,幾分鐘后學生就紛紛舉手,爭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懷特森先生編造上課內(nèi)容,有關(guān)凱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編造出來的。這種動物從來沒有存在過!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懷特森先生所說的寫卻得了個大大的紅*。測驗不及格。”
“班里的每個人都沒有及格,如果有一兩個有困難的同學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說明老師的教學有問題了”
“我們試卷的零分是要登記在他的成績記錄簿上的!
……
從這些滔滔不絕的發(fā)言中,我分明感到了孩子們涌動的情思。為了再縮短學生和作者之間的情感差距,我接著引導,“要是你的老師也編造內(nèi)容來上課,你會怎么想?”“如果你認真地按照老師教的去答題,卻拿到了打滿紅*的試卷,心情又會怎樣?”這些問題有如火上澆油,再次將矛盾激化。憑借角色的換位和巧妙的假設(shè),學生們“經(jīng)歷“了一次不尋常的打擊,“經(jīng)歷”了情感上的憤恨交加,獲得了和作者感同身受的體驗。當再次朗讀“這種老師算什么老師?”這句話時,我清楚地感受到了這種心靈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