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最好的老師
21* 我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記得第一天上課,他給我們講授的是一種名叫“貓猬獸” 的動物。他說這種動物一般在夜間活動,因為不能適應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絕種了。他一面侃(kǎn)侃而談,一面讓我們傳看一個顱(lú)骨。我們全都認真做了筆記,然后是隨堂測驗。
當他把卷子發下來的時候,我驚得目瞪口呆,因為在我寫下的每一個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畫上了一個刺眼的紅。我得的是零分!可這不公平,因為每一道題都是根據我的課堂筆記回答的。而且,吃驚的并不是我一個人,我們班上的所有同學都得了零分。
“很簡單,”懷特森先生說,“關于貓猬獸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編造出來的。這種動物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因此,你們記在筆記本上的,全部是錯誤的信息。難道你們根據錯誤的信息得出的錯誤答案,還應該得分不成?”
不用說,我們全都氣炸了。這算什么測驗?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懷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心情。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wěi)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他告訴我們,當時他讓我們傳看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貓的頭蓋骨,并且,就在那堂課上他還提醒過我們: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動物的痕跡——那么這個頭蓋骨是從那兒來的呢?當時我們中間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其實我的破綻還有很多。其中包括貓猬獸這個古怪的名字,你們卻都深信不疑。”為此他特別強調,本次測驗的零分記錄都將寫進每個人的成績報告單。同時,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立刻指出來。
從此,科學課對于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懷特森先生總是想方設法讓我們來接受他的挑戰。有時,為了駁倒他的一個貌似正確的“論點”,我們常常會在課后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然而,正是在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這是一種終身受益的教訓。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有一次,我把懷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紹給一位朋友。他聽后嚇壞了,說:“他怎么能夠這樣來糊(hù)弄你們呢?”我立刻看著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訴他:“不,你的看法錯了。”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捕捉重要信息。”由此可見,略讀教學應做到:粗略,抓大放小、有所側重;自主,放手閱讀、體現個性;應用,以點帶面、遷移運用。即內容上,做到把握大意、擇重取難;方法上,注重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應用上,強調遷移運用、加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