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麗》相關閱讀
以圣母殿為主體的建筑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鐘鼓樓、金人臺、水鏡臺等,都造型古樸優(yōu)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筑外,還有朝陽洞、三臺閣、關帝廟、文昌宮、水母樓、瀛①〔瀛〕念yíng。勝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濃陰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掛細泉垂下,就在下面立著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瞇瞇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接水。那水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里,總不能盛滿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兩只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沒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吸盡百川似的。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愛晉祠這個好地方,山徑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著不少名人的題詠,詞工句麗,書法精湛,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晉祠,真不愧為我國錦繡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美文導讀】
晉祠,古稱晉王祠,是后人為紀念晉國開國國君姬虞而建立的祠堂。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晉祠在北魏時就已有了,可見其古老。晉祠在后代不斷得到增修,逐漸形成規(guī)模宏大、設計精美的建筑群,加之它水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長期以來被譽為“山西第一名勝”。即使和北京皇家園林及江南私人園林相比,它的特色也是很突出的。課文開頭說它“悠久的歷史文物同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為一體”,這是確切的概括。
說一說晉祠這座北方的園林和蘇州園林相比,給你留下的印象有什么不同。
積累下列詞語:
蕭疏偃臥 蒼勁 老嫗 脈脈 殿堂樓閣
亭臺軒榭 不一而足 歷歷可見 冉冉不絕
鱗甲 須髯 詞工句麗 巧奪天工
2.覓渡,覓渡,渡何處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紀念館我已經去過三次。從第一次看到那個黑舊的房舍,我就想寫篇文章。但是六個年頭過去了,還是沒有寫出。瞿秋白實在是一個謎,他太博大深邃,讓你看不清摸不透,無從寫起但又放不下筆。去年我第三次訪秋白故居時正值他犧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籌備關于他的討論會。他就義時才 36歲,可人們已經紀念了他60年,而且還會永遠紀念下去。是因為他當過黨的領袖?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是因為他的才氣?是,但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遠讀不完的名畫。
我第一次到紀念館是1990年。紀念館本是一間瞿家的舊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條河,叫覓渡河。一聽這名字我就心中一驚,覓渡,覓渡,渡在何處?瞿秋白是以職業(yè)革命家自許的,但從這個渡口出發(fā)并沒有讓他走出一條路。“八七會議”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書生之肩,挑起了統帥全黨的重擔,發(fā)出武裝斗爭的吼聲。但是他隨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被重用。后來在長征時又借口他有病,不帶他北上。而比他年紀大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都安然到達陜北,活到了建國。他其實不是被國民黨殺的,是為左傾路線所殺。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他先是仔細地獨白,然后就去從容就義。
如果秋白是一個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聲,你朝爺爺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也許人們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個書生啊,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氣但又有幾分蒼白的面容。他一開始就不是舞槍弄刀的人。他在黃埔軍校講課,在上海大學講課,他的才華熠熠閃光,聽課的人擠滿禮堂,爬上窗臺,甚至連學校的教師也擠進來聽。后來成為大作家的丁玲,當時也在臺下瞪著一雙稚氣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樣折服了一代人。后來成為文化史專家,新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當時準備結婚,想求秋白刻一對印,秋白開的潤格是50元。鄭付不起轉而求茅盾;槎Y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絹小包,說來送金50 元,鄭不勝惶恐,打開一看卻是兩方石印?上胨敃r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擠離開黨的領導崗位之后,轉而為文,短短幾年他的著譯竟有500萬字。魯迅與他之間的敬重和友誼,就像馬克思與恩格斯一樣的完美。秋白夫婦到上海住魯迅家中,魯迅和許廣平睡地板,而將床鋪讓給他們。秋白被捕后魯迅立即組織營救,他就義后魯迅又親自為他編文集,裝幀和用料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秋白與魯迅、茅盾、鄭振鐸這些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齊肩的啊,他應該知道自己身軀內所含的文化價值,應該到書齋里去實現這個價值。但是他沒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黨瀕于滅頂,他振臂一呼,躍向黑暗。只要能為社會的前進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舉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當時的中國是數一數二了,他曾發(fā)宏愿,要將俄國文學名著介紹到中國來。他犧牲后魯迅感嘆說,本來《死魂靈》由秋白來譯是最合適的。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時代的有一個人叫梁實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寫悠閑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評為“抗戰(zhàn)無關論”。他自我辯解說:人在情急時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殺人,但殺人畢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還是一直弄他的純文學,后來確實也成就很高,一人獨立譯完了《莎士比亞全集》,F在,當我們很大度地承認梁實秋的貢獻時,更不該忘記秋白這樣的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國救民,甚至連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撲上去的人。如果他不這樣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來養(yǎng)柴,在文壇上他也會成為一個、甚至十個梁實秋。但是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