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6年耗資1.89億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今落成(圖) 華龍網新聞
江水每年枯盈不同,但石魚現身被當地人視為“吉兆”,預示來年豐收,故有“白鶴繞梁留勝跡,石魚出水兆豐年”流傳。白鶴梁出水逐年成為川江上游的一大盛事,于是吸引無數文人墨客到此題刻。據統計,白鶴梁題刻多達165段,文字內容約三萬余字,或詩或文、有記事,有抒情,涉及到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層面。其中還不乏歷代名家、文人騷客的真跡。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名家的詩文題刻赫然在列,藝術價值極高,因而又有“水下碑林”的美譽。
1988年,白鶴梁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八年“沉浮”白鶴梁
三峽工程修建后,庫區水位上漲,白鶴梁將永沉江中,不見天日,而對白鶴梁的保護,一路磕磕撞撞,懸而又懸。
從2003年2月13日白鶴梁水下保護工程正式開工至今,國寶白鶴梁“閉關”6余載。而此前,白鶴梁保護方案的討論幾經波折歷時10年。若從最后敲定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的“無壓容器”方案算起,白鶴梁保護工程遙歷8年。
1994年起,國家開始組織專家為保護國寶白鶴梁出謀劃策。切割搬遷、復制搬遷的設想先后被否決,直至2001年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院士提出“無壓容器”方案,為白鶴梁量身打造“水下宮殿”。即在白鶴梁外修建一個橢圓形罩體,對題刻密集的石梁東區50米段進行保護。通過專門的循環系統,過濾后的長江清水流入罩體,使其內外基本處于水壓平衡的狀態,也可減少風化、泥沙侵蝕對題刻的損壞。同時,罩子內設參觀廊道,由耐壓金屬和玻璃窗構成,游客可近距離觀看“水下碑林”。這一沉箱式的理想保護方案最終被敲定。
2003年2月13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動工。然而6年間,工程建設卻幾度擱淺,懸而又懸。
據了解,整個工程由“水下保護體”、“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2005年1月,施工方和投資方因經費鬧矛盾,最主體的水下工程曾遭拖延,整個工程險些沒頂。
由于三峽工程156米的蓄水目標整整提前了一年,若不趕在2006年6月前完成水下工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只能癱瘓。而修建水下建筑,又只能在枯水期進行,經協商化解矛盾后,白鶴梁與三峽工程拼命賽跑,總算逃過一劫。
2006年下半年,工程再度停工,這次整整耽誤了2年。重慶市政府墊付1.5億元后,2008年5月工程才恢復建設,電動扶梯安裝、“岸上陳列館”建設等相繼開工,而面對三峽工程不斷向更高水位目標提前蓄水的信號,工程進度一直令人憂心。所幸8年沉浮,白鶴梁總算“有驚無險”。 獨具特色白鶴梁
耗費1.89億元的白鶴梁保護工程,不僅為世界獨具特色的水下博物館,更為千秋后世最大限度地留存了先祖文物。
據介紹,保護白鶴梁的“殼”實際是一個用鋼筋水泥澆注而成的橢圓形水泥罐,周長234.5米,厚3.5米,頂蓋高程141.8米,設計耐用 100年。罐體內的水經過物理過濾和凈化,有如供人直接飲用的純凈水,江水渾濁時,也可使游客清晰觀賞白鶴梁題刻,同時物理凈化對文物本身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該項工程技術精深,施工要求高、難度大,亦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