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了大海 教學設計
教學方式: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手段: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
技術準備:多媒體及相關教學課件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 學會10個生字及新詞,認讀1個字。
2.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給課文劃分段落。
3.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 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
5. 能體會到繼父對“我”這個殘疾女孩深沉的愛,以及“我”對繼父的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本課的教學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教師揭示課題后采用播放視頻《我看見了大海》的方式使學生入情。以富有感染力語言,再加入音樂烘托氣氛,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對學生的預習進行監控,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為后邊的教學奠定基礎。然后初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在此基礎上,采用結合自讀提示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自讀自悟。第二課時:在回憶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自讀感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談理解,讀感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中將讀貫穿始終,應該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人物的思想感情。根據新課程理念,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做到讀寫結合——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在寫中升華情感,加強體驗。同時也是對學習效果的一種檢測。更重要的是使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真正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體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程序】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10個生字及新詞,認讀1個字。
2.初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給課文劃分段落。
3.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良好的積累能力。
4.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品味語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給課文劃分段落。
教學難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作者簡介
1.創設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身材畸形的女孩,她將給我們講述一段感人的故事。
揭示課題:14.我看見了大海。
生:齊讀課題
師:播放視頻:電視散文《我看見了大海》(談談自己的感受)
此時此刻同學們已被故事中平凡而偉大的繼父深深地感動了!留心的同學們你知道這篇小說的作者是誰嗎?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朗誦,力求把學生帶到文本中去,以便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進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之中。]
2.作者簡介:王洪榮
筆名阿真,原名王洪榮。著有長篇小說《女大學生》、《鬼屋》、《霧中麗人》;小說集《傷心的海灣》、《無色的虹》;小說《我愛你,孩子》被介紹到國外;短篇小說《我看見了大海》被改編為電視劇,并獲得中央電視臺星光獎。
二、診斷預習,排除障礙
1.讀一讀下面的詞語:
畸形 譏笑 改嫁 哮喘 撒謊 豁然 應付 委屈 羞怯 瞬間即逝
一瘸一瘸 破涕為笑 穿街走巷 嘁嘁喳喳 欣喜若狂 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