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理想的風箏
七、讓我們來聽一首歌,送給許許多多像劉老師一樣的人。(在歌聲中,請你想象,如果蘇叔陽三十年后又見到了劉老師,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書:
22、理 想 的 風 箏
劉老師 強烈的愛 追求
(生活生命 事業)
課前思考:
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這三件事能不能用三種不同的角度去引導孩子去研讀,但總的來說決不能脫離了文本,要關注對人物細致的刻畫,對有的詞句要引導學生去揣摩。如:談腿疾時的一個“笑”字,值得研究;寫孩子們心里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泛起”此次也要推敲;寫板書,這一部分是否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放風箏這一部分抓一些細節來談感受,結合課文中的語句把思與讀有機的統一起來,如單純的抓住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一問題來說的話,學生似乎有一種思維的疲勞,引不起孩子的興趣,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相關的段落,達到精讀品讀的目的,會更理想一點。
課前思考:
課文開頭先描寫春天放風箏的景象,引出對劉老師的回憶;主體部分分別寫了劉老師上課和放風箏時的情景,突出體現了他的人生態度;最后又回到現實中,以議論形式表達了對劉老師的懷念與贊美之情。整篇文章結構嚴謹,善于用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之間的聯系,使這兩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輝,互為例證,共同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首先是要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著的精神,其次是學習本文運用各方面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表達方法。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了解課文通過哪兩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難點是理解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選取了兩方面的事例來寫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課后反思:
《理想的風箏》塑造了一尊偉大的雕像——劉老師。在“我”的記憶里,這是一位課堂上親切、博學的老師,放風箏時更是一個純樸、天真的少年。他對生活有著強烈的愛與追求,在人生的舞臺上永遠展示著生命的頑強。透過他,能體會出生命的真諦。
作者寫人物的表達方法:選材是最能表現人物的典型事例;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我”在其中,作者寫自己的心情、想法。
這樣寫人,一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對工作和生活強烈熱愛、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質更鮮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寫,通過襯托更強化了劉老師的美德和形象。劉老師的身教,給學生深刻地影響,使作者在心靈里升起了理想的風箏,要像劉老師那樣身殘志堅、樂觀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課后反思:
課文為何以《理想的風箏》為題?我想,理想就在劉老師放飛與追逐的風箏里,對生活的滿懷激情;理想就在劉老師旋轉的拐杖里,對工作的執著追求;理想就在劉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對學生的無私關愛;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熱愛生活的標志。劉老師盡管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寄托自己要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放飛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機畫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