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三課時
信中這段話與前文什么地方相呼應?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聶將軍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學意圖:這一段是聶將軍關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體描寫,并且配上了畫面,聶將軍的音容舉止欲然畫上、文字里。圖是文的映現,文是圖的延伸,引導學生將圖文結合起來,具體可感聶將軍的慈善心腸。
(3)小結:這一段通過寫聶將軍設法將兩個日本孤女送往日軍指揮部一事,表現了聶將軍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第三課時
一、理解第四段。
第6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聯系上文說說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教學意圖:這是教學民主的體現,學生讀、思、議,教師參與引導、點撥,師生共同參與,教者及時引導學生聯系課文談自己的觀點,以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對人物的感悟,同時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華,培養了學生精讀深思的良好習慣。
二、談談學了這篇課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三、感受聶榮臻將軍的人格魅力。
[/color]教學意圖:這兩個環節的設計給學生創設了獨立思維和與別人交流合作的空間,也就是給學生留了準備的空間,準備是光,生成是彩,準備愈充分,生成愈精彩。沒有充分的準備,絕無精彩的生成。
四、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
7、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找奶
關心
喂飯
聶將軍 “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
照相
送歸
放梨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把學習本文的重點放在了對聶將軍這一人物形象的品味和感悟上。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寫了關于聶將軍的什么事,讀完后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感受。因為朗讀比較充分,要求發言的學生很多,他們都開始急切地表達著,內容不約而同地是說對聶將軍的印象:“聶將軍是個和善可親的人”、“聶將軍是個好人,他不濫殺無辜”、“聶將軍不記前嫌,好心地收留了日本小姑娘”、“聶將軍至仁至義、有始有終”、“聶將軍愛國愛民,有著國際主義精神”……我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發言,頻頻點頭向他們表示贊同。待再沒有人舉手,我說:“剛才同學們通過朗讀課文有了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感悟,這是很好的。大家的發言也證明了自己的理解是獨到的、富有思想的,我向你們表示祝賀,因為這就是‘會讀書’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