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標本第12冊第10課《螳螂捕蟬》教學實錄及點評
【文中四個重點地成語再次出場,能為學生簡要講述故事情節提供幫助,四個成語的加入,增加了概括的條理性,也增強了語文的味道。成語由積累到運用,效果得到提升!
生:吳王想出兵攻打楚國,但大臣們認為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會不堪設想。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給吳王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你看,用上了四個詞語,故事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本文語言簡潔明了,故事情節簡單。學生初讀課文,文字障礙不大。檢查初讀情況,教師抓住文中的四個成語切入,有一箭多雕之功效。一是集中成語重點朗讀、正音,自然積累;二是借助成語所在的句子朗讀,促使學生反復朗讀重點句子,逐步走進文本;三是借助成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降低了難度,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正確地使用四個成語,是詞語積累后外化的良好時機。】
師:在文章里,我仔細搜索了一下,沒有看到“螳螂捕蟬”這個詞語,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文中哪些文字直接寫這個故事的?
【題眼——“螳螂捕蟬”一詞的訓練,使學生的目光投注于故事的關鍵之處,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覽無余,課堂的高潮由此漸起!
(生快速默讀全文)
生:在文章的第九小節。
師:讀來聽聽。
(生讀。)
師:是這個段落,你讀的時候有個字讀得不太準確,大家聽出來了嗎?螳螂舉起前爪的“爪”應該讀“zhǎo”。到這里,這個故事講完了嗎?
生:還沒有。
師(指一舉手學生):那你接著講下去。
(學生繼續讀第十和十一自然段。)
師:你更細心,目光更敏銳。大家讀了這個故事,老師想和大家合作講這個故事,這樣合作:看大屏幕上的這個故事,我讀一小句,大家接讀下一小句,我們要讀得快慢高低和諧,聽起來才有美感,明白不?(大屏幕出示完整故事。)
師(很有故事韻味地):花園里有一棵樹,
生:樹上有一只蟬。
(師生如此接讀這個故事。)
師:這么講故事,就有故事味兒了。按照這種方法,大家自己練習講講這個故事。
(生自由讀。)
師:我找兩個同學講一下這個故事,一名男同學,一名女同學,每人一段,合作完成。
男生:花園里有一棵樹
師:好美的花園,動聽的故事開始了!
(男生繼續讀完第九段……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自己的身后呢。)
師:好驚險的場面!
女生:“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棒極了!你準是個故事大王!
【多次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合作朗讀“螳螂捕蟬”部分,使故事情節了然于心,完全達到了離開課本,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自然達成了課后練習中復述故事的學習目標!
師:故事講完了,我來考考大家。少年說“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禍患”是什么呢?(板書“利益”、“禍患”)
生: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但是這樣,其它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
師:孩子你想得很遠。我想問問在咱們剛讀過的“螳螂捕蟬”的故事里,有幾個角色?
生:四個。
師:都是誰?這里的“它們”指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