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烽火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盧溝橋烽火》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正義必勝”。本課再現了那段令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懷的歷史,敘述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蠻侵占我國領土的滔天罪行,謳歌了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頑強精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六年級的學生肯定知道抗日戰爭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侵略者趕出中國,至于盧溝橋事變與抗日戰爭有什么聯系,它具體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歷史意義?學生并不了解。畢竟現在的孩子距離抗戰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已很久遠。因此,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按照時間順序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激發學生對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攻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根據教材寫法的特點——條理清楚,按照時間和事情發展的順序,生動具體地描述了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同時也為了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落實課后習題,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訓練學生按照時間順序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2、教學難點: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加上本單元的主題是“正義必勝”,因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激發學生對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攻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學理念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中,要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鼓勵”“引導”留給自己,把“閱讀”“領會”“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三、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朗讀感悟法、想象感悟法、評價激勵法。讓學生在情境再現和體驗中情感得到熏陶,在朗讀想象中體會感悟,在評價鼓勵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語言實踐中學習、品味積累語言。勾畫圈點、朗讀感悟,交流表達是主要學法。
四、教學程序(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以上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準備采用三個層面的讀,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為背景音樂,配上教師激憤的講述“九一八”事變,用音樂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然后請學生說說聽后的感受。由此揭題,理解“烽火”,再解題、讀題。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掃清閱讀障礙。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在初步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默讀課文,引導學生邊讀邊劃出描寫時間的詞句,并指導學生理清事件發展的脈絡。通過不同層面要求的讀。估計學生能整體把握住課文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