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國標版六年級下冊《9 詞兩首》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萬水千山總是情。多少詩人畫家為水揮毫潑墨訴衷情。
李清照的《如夢令》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我們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用“常記”回憶,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才女“沉醉”到了“不知歸路”的地步,內心的歡愉卻躍然紙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詞人留連忘返。興盡方才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與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移動著的風景和詞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點擊)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詞寫的山水畫。”,“西塞山前”,“白鷺”自在地飛翔,漁父的悠閑自得。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又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讓我們讀到了詞人高遠、悠然脫俗的意趣。
一山一水相映成趣,詞中山水皆有情,怎一個“樂”字了得。
《如夢令》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準備:學生搜集有關“詞”的知識和學過的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常識:
1.揭示課題,學生說說曾經學過的“詞”。
2.介紹“詞”的常識。
3.本節課學習的詞《如夢令》,學生介紹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詞語,感知詞義。
1.教師范讀,學生朗讀,要求讀正確。正音,熟讀這首詞。
2.適當解釋詞中的字或詞的意思。
常記:經常記起
溪亭:小溪邊的涼亭。
日暮:太陽將要下山,時間已經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歸路:回家的路。
興盡:興致很盡心
3.初步理順詞義。
4.學生朗讀,抓住課文中所描繪的景物,感知這些景物所構成的美妙的畫卷。
三、美讀全詞,想象畫面。
光讀懂還不夠,還要把這一首詞讀活了。讀得很美很美,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咱們自己再來讀讀這首詞,看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
一)畫面1:“溪亭日暮”
“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
師:“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