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五、補充拓展
師: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生:不想!
師:想不想?
生:不想。
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張志和被稱為煙波釣徒,他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于是他就這樣有感情地寫下《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板書:張松齡) ,很擔心他在外流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來寫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整首詞。
生紛紛自由吟誦。
師:好吧,原來我想讀,你替老師讀吧。
生: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讀得入情入境)
師生不禁鼓起掌來。
師: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好,真好,會讀表示本事,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嗎?
生:回來,回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低聲議論:看,他寫了“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大聲叫道:還。
師:對了,哥哥在勸弟弟快些回來,那我也來勸勸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賢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幾位學生遲疑地輕聲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怎么回答?預備,齊。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激昂):且須還。
生(高聲):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呢?
生:風景太美了。
師:是啊,這么美的風景,怎么舍得回來呢?
師又指名一舉手的學生。
生:也是風景太美了。
師:也是風景太美了,讓你不想回家,還有嗎?
生:我覺得是那邊風景太美了,讓張志和感到流連忘返!
師:好一個流連忘返啊,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
生:啊?
師:就是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
生:不能,不能。
師:會有魚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
生:啊?啊?
師:他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美麗的風景。
師:好一個美麗的風景啊,被你釣著了,還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那些很美很美的地方的景象,他喜歡這些景象,不喜歡跟別的國家戰爭。
師:不是跟別的國家戰爭,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歡現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說,他釣著了什么?
生:美麗的風景。
師:還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的手舉得那么高,最后一個發言的機會給你。
生:他釣著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讓他芬芳撲鼻。
師:讓他的生活
生:芬芳撲鼻。
師: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書: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這首詞。讓我們記住這個了不起的詞人——
生:張志和。
師:讓我們記住這首千古名詞——
生:《漁歌子》。
[官老師為一節課精心準備,多方了解,查找資料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一首漁歌子可以聯系到張志和哥哥的和詞,再聯系到顏真卿書中的記載,對張志和這個詞人的精神風貌作了多方了解,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僅僅是他的一首詞,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立體的人,有思想,有語言。人物在學生腦子中刻畫得很深刻。通過沈大安老師的點撥,我也知道,一篇教材在不同的位置要盡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在這個單元中,我也認為,讓學生體會春天的景象,體會自然的美應該是主要的,而對詞人的了解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