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做的寫出來,把寫的做出來(習作3 活動方案)
內容創新:
教材的文本內容是—篇習作例文以及本次習作要求:“選擇你喜歡的一種美味,向大家介紹一下,再寫下來。寫的時候要注意它的色、香、味、形。”這是本次習作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源以及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建構真實性問題,制作“家鄉的美食”網頁;促進合作與分享,設計商討計劃、研討信息處理、實踐操作等活動;營造支撐性環境,民主協商,相互激勵。豐富學習內容,加強習作教學的教育性。
教學理念:
把作文過程還原為兒童的生活過程,激發實際需要,讓兒童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走向“學習寫作的共同體”。
教學板塊:
第一板塊
一、任務驅動,激發需要。
1.(打開學校的網站,預先設置《家鄉的美味》的頻道,但沒有具體內容。)同學們,你看這個頻道是空的,負責學校網站的老師決定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們班,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想把自己的作品留在這上面。
2.同學們,我們可以分哪些欄目呢?(組織討論)
3.根據學生的討論,共同商定欄目。(討論欄目實際上就是指導選材。例如在我班,經過討論商定,可以設置:天目湖沙鍋魚頭、溧陽白芹、長蕩湖絨毛蟹、溧陽板栗、溧陽竹雞、溧陽三黃雞、竹簀風鵝等七個欄目。)
設計依據與意圖:學習需要是自主學習的邏輯起點,激發或喚醒需要是兒童走向“學習共同體”的前提。這里采用任務驅動、成就激勵策略,目的就是變習作為學生的實際需要。
二、合作學習,引領方法。
1.根據學生的選材分組。(如果某一“美味”選的同學特別多,那么多分一兩組,確保每組四人。)并分別命名為魚頭一組、魚頭二組、竹雞組等?纯茨囊唤M的作品會成為點擊率最高,最令人自豪的作品。
2.分組合作。討論問題:我們怎么介紹家鄉的這道美味?首先給 1分鐘時間獨立思考;接著明確合作要求:每人均要發言,但均不超過1分鐘,一次發言時間不足可第二次發言;然后再確認組內分工。
主席:負責小組活動的分工與組織,并計時。
記錄:記錄小組成員的發言與設想。
匯總:負責小組討論的匯總與匯報。
繪圖:負責把小組的討論的設想繪制成網頁草圖。
3.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小組匯報,引導歸納介紹形式與內容。 (一般來說,介紹形式主要是圖文結合,但具體結合的方法可能有兩種:連環畫式和以文為主插圖為輔式;主要內容一般有美食的原料、烹飪或制作的各種方法或過程、美食的色香味形、美食的功用與價值、人們的評價或感受等。)
匯報之后,教師以“在這些內容中,人們最關心的是什么呢”為問題,引導確定重點:美味的烹飪或制作以及色香味形。
4.以上內容你都了解嗎?還有哪些不了解?怎么辦?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方法。一般方法有查閱資料,包括搜集圖片、動手烹飪或制作、再次觀察與品嘗、采訪調查。
5.指導各小組討論制訂行動計劃并提醒要圍繞重點內容展開。以“觀察與品嘗”為例,指導寫清計劃的每一項內容。然后學生提問,教師組織集體討論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