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第二課時(說課稿)
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主要抓住課文的兩部分,通過對比、思考來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義。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玄奘留在法門寺。只取兩個關鍵字“走、留”做為撐起整節課教學的兩根擎天柱,展開教學,這樣教學思路也就清晰起來。
一、 聽寫詞語,導入新課。
教學伊始讓學生聽寫“晨鐘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喧喧嚷嚷、高僧濟濟”這個詞語,然后問學生讀后發現了什么,從而引出了兩個主要問題:玄奘為什么要走,為什么又留了下來。由此進入第二課時的教學。
二、 研讀“為什么要走”。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有人勸玄奘說的話,從而弄清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的原因。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理解,所以不必要花多少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探究“為什么又留了下來”上。
三、 探究“為什么又留了下來”。
在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又留了下來”這個問題時,要讓學生讀明白方丈是怎樣一步一步勸導玄奘的。文中并沒有出現方丈勸玄奘留下來的話語,那他是怎么勸導玄奘的呢?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有關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來是利用兩片樹林來開導玄奘的。我又讓學生找出灌木叢中的松樹和松林中的松樹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學生反復朗讀感悟方丈鄭重對玄奘說的話,明白了“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
由此看來,備課的藝術首先是將文本讀“薄”藝術啊!只有將文本讀“薄”了,我們才能自由駕馭文本與課堂。特級教師竇桂梅說過:“語文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字、一句話上,而是應當從布局謀篇、從文化背景的高度進行品味與體會。”這也許是我們閱讀教學往往容易忽視的問題。
四、 續寫故事,深化主題。
學完了課文,我設計了續寫練習:“玄奘決定留下之后,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主要意圖是通過玄奘見到那個人說的話來表現他在方丈的啟發誘導下認識的轉變,對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從而更加讓學生明白課文所揭示 的道理,效果不錯。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氛圍比較沉悶,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大敗筆。我想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我要好好探究的問題,我要多學習這方面的理論書籍,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