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學與問
師小結:根據同學們的發言,老師梳理成了兩個問題:
①問從哪里來?
②向誰問?
2、看來我們不少同學的確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不要急,讓我們來請教書本老師吧,相信讀了課文后,你的疑惑是能夠解決的。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3、4自然段。
3小組或同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4、交流:
(1)問從那里來?(從平常的事物中來;從觀察思考中來;從學中來)
(2)什么是平常的事物?(經常見到的、熟悉的卻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事物或現象)舉例說明(牛頓根據蘋果下落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根據水壺的蒸汽發明了蒸汽機)
小結:對平常的事物注意觀察,能幫我們發現問題
(3)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是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誰來說說第一句詩的意思?你有疑問嗎?指名說。
對,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小時侯學習這首詩的時候,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于是,他就去請教了他的媽媽,可他的媽媽是怎樣回答的呢?(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他媽媽的答案對嗎?正確的答案應當是什么?(那里的溫度比山下的溫度低得多)你覺得沈括是一個具有怎樣品質的人?(不滿足于別人的答案,能夠將思考和觀察結合起來,看來問不僅是一種學習的方法,更是一種學習的品質)
5、小結:“問也可以從觀察思考中來”。
6、交流:有了問題向誰問?(書中有一詞告訴了我們)指名回答:能者為師。
“能者為師”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有了問題,可隨時隨地請教別人……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7、小結:能者為師,我們有了問題,既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來解決,也可以向別人請教。不禁讓老師想起了“圣人”孔子的話:
( ),不恥下問。
三人行,( )。
四、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
1、出示第5自然段,齊讀。
2、思考: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3、分析句子:“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學與問同等重要,要想獲得真知,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是必然的條件
齊讀: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過渡:勤學好問,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更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品質,因此,我們都得要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有許多的名人名言也驗證了這一點,下面請大家看幾則名人名言。
4、出示名人名言:
(1)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2)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