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說課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的人都贊不絕口。姥姥手里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擇菜、淘米、喂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夜操勞,與外孫相濡以沫,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全文總共13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部分。其中“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沿著這條主線,就可以披文入情,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通過動情地讀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對“我“的深情及“我“對姥姥的思念 。
2、說教育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材的訓練重難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及對我的濃濃親情和我對姥姥的深情思念。同時,讓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句子 。
(2)默讀課文,初步掌握邊讀邊想變批注自己感悟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能夠自己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會補充完善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3)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學會捕捉愛、學會感恩。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能從文字中讀出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及對我濃濃的親情,能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對姥姥的思念。從而讓學生能學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
二、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 ,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及本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特點,這節課我采用導讀法、談話法, 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悟、交流、理解,從而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會通過畫、讀、悟、批、談,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做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的一系列方法的滲透。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復習導入(二)交流研討、欣賞剪紙(三)升華情感、讀中感悟(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一) 復習導入環節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遵循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的原則,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這樣,讓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就對文章有了一個整體把握,同時把此文的主要線索,連接祖孫倆的情感載體“剪紙”自然引出,為下文做好鋪墊。
(二)交流研討、欣賞剪紙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抓住這個主線,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致,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了解。
(三) 交流研討,讀中感悟
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呢?在第一個部分里,很容易感受到是姥姥“剪紙神”。其實,透過語言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個立體的姥姥形象。首先感受到的是她的心靈手巧。其次是她的心地善良,再次感受到的是她的勤勞。還可以感受到的是她的熟能生巧。如果變幻一下敘述的順序的話,我們可以先通過語句感受她的心靈手巧,再來感受她的勤勞,接著感受她的熟能生巧,最后來感受她的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