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國大典
教學時,可以借助于圖片、錄像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感知課文中的盛大場面。這樣,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2.理清脈絡,討論分段
這篇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晰,可以嘗試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把握課文的敘述順序。劃分段落時,不強求一致,只要學生能說出理由就可以。在劃分段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初步了解過渡句承上啟下的作用,感受課文的環環相扣。
3.感受盛況,激發情感
在學生熟悉課文后,可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指導學生品詞析句,朗讀感悟。理解感悟文中對開國大典的描寫是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可以品讀感悟描寫開國大典盛大場面、表現人民激動自豪心情的語句,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或訪問父母、老師,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這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的理解。讓學生知道新中國成立的意義,使學生了解新中國的成立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引導學生抓重點語句理解參加開國大典的人們的心情,如“他們清早到了北京車站,一下火車就直奔會場。郊區的農民,是五更天摸著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趕來的”表現了人們盼望參加開國大典的急切心情;“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臺”表現了人們對于領袖的熱愛,對于大典的深切關注;“每一聲炮響,全場就響起一陣轟雷似的掌聲”表現人們激動自豪的心情。描寫閱兵式的場面,文中也描寫出了人們激動、興奮、自豪的感情:“群眾看見了,都把頭上的帽子、手里的報紙和別的東西拋上天去,歡呼聲蓋過了飛機的隆隆聲。”
品析詞句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課件,引導學生看開國大典的錄像或圖片,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入情入境。
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讀,感受到開國大典的隆重與莊嚴,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最后,通過多種朗讀方式深入領悟文章主旨,在朗讀中,要引導學生多讀,或采用換詞的方法,體會語言文字的特色與魅力。引導學生讀每段之間的過渡句,體會這些句子承上啟下的作用,感悟課文結構上的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舉行開國大典時天安門修葺一新,城樓上橫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正中懸掛毛主席的巨幅畫像。兩旁的標語,東為“中央人民政府萬歲”,西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沒有國徽,因為9月25日、26日政協的座談會及審查委員會上認為還要修改,所以27日全體會議上只通過了國旗、國歌、國都、紀年4個決議。
升國旗、鳴禮炮。鳴禮炮從北平解放后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門20萬群眾紀念抗戰12周年及政協籌委會召開時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協開幕時鳴了禮炮54響。這次開國大典則以54門禮炮鳴28響,54門禮炮象征全國54個民族(當時還未有現在56個民族之說),28響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歷28年艱苦奮斗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