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 冬夜的燈光
3.文章第十小節
中寫到:“我就發現我的恐懼和憂慮是多余的”,句中的“恐懼”和“憂慮”分別指什么?(“恐懼”指外面已經下大雪了;“憂慮”指復雜的鄉村,鄉路,不認得路回去。)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在自我感知、體驗的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是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問題。
小組成員合作,篩選信息,集體探究 1.每個學習小組篩選出最具價值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注意參與小組的討論,注意提醒學生多從文章的內容和寫法方面篩選問題。
2.教師可以預設以下問題:
(1)為什么偏僻、寒冷、荒涼的小鎮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滿了溫暖、友誼和樂觀?
(2)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詩,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冬夜的燈光”為題,有著怎樣的含義?
(4)細讀文章描寫小鎮和冬夜的語句,分組討論:這些描寫出了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時間外,還有怎樣的作用?
(5)對比手法的感知作用分析。思考:①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兩種顏色是什么?這兩種色彩給你怎樣的感受?
②這篇故事當中所蘊含的溫暖感覺我們可以從這樣的一種色彩的強烈的對比當中感受到。接下來我再請同學們仔細的把文章看一遍。再找出一些文章當中的對比之處,色彩對比也好,環境的對比也好,我前后感受對比也好等等。同時考慮一下設置這樣的對比又怎樣的表達效果?
教師在學生討論回答后明確。 學生可能有的疑惑:
1.為什么偏僻、寒冷、荒涼的小鎮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滿了溫暖、友誼和樂觀?(加拿大西部的小鎮雖然荒涼、偏僻,天氣寒冷,卻擁有淳樸而真摯的情意,這情意讓荒涼的小鎮和寒冷的冬夜洋溢著無限的溫馨和暖意,讓讀者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美好和溫暖。)
2.作者在文章結尾處用阿瑟•查普曼的詩,其用意是什么?(從內容上說,阿瑟•查普曼的這幾句詩,截取了“握手”與“笑容”兩個意象,非常簡潔、有力的傳達出了西部地區人們品質的善良與淳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支持與關愛。從結構上說,詩中所說的笑容的“長久”,握手的“有力”,與第一段中“這里有的是溫暖、友誼和樂觀”一脈相承。
從表達效果上說,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引發讀者的思考。
3.文章以“冬夜的燈光”為題,有著怎樣的含義?(本文以“冬夜的燈光”為標題,蘊含兩方面意義:一是指在一個風雪冬夜,農家們為醫生出診指路照明的一盞盞燈光;“冬夜”又喻指黑暗、寒冷,“燈光”象征光明、溫暖。在那個荒涼、偏僻的小鎮,真誠、淳樸、關愛的友情,深深打動了寒夜里出診的醫生,驅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讓人由衷地發出感嘆:哦!溫暖、明亮的冬夜燈光。)
4. 細讀文章描寫小鎮和冬夜的語句,分組討論:這些描寫出了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時間外,還有怎樣的作用?(文章寫小鎮的荒涼,實際是為了和小鎮上人們的熱情形成對比,在對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題。本文對環境的描寫主要是突出環境的“冷”與人情的“熱”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燈光的“亮”。)
5.學生討論回答。 師生共同參與從學習小組中篩選出來的最具價值的問題,在集體中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