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及教學反思3
鷸蚌相爭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語。
2.指導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這則寓言的寓意,使學生從中
受到教育和啟發。
教學重難點:
體會這則寓言的寓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有關動物的成語,指名填空。
2.我們今天學習的一篇寓言故事也和動物有關,板書“鷸蚌相爭”,學生書空。
3.讓學生猜一猜“鷸和蚌”分別是哪一類動物。
(師生交流,滲透漢字的組成規律,鷸字,鳥旁,蚌字,蟲旁。)
二、讀課題,質疑
1.學生齊讀課題。
2.思考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
師生交流,學生提出問題。
3.教師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鷸蚌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怎樣?
三、理解感悟故事內容
學習一、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二自然段。
2.相機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3.師生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感受到這是一只饑餓的鷸。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二自然段。
教師小結:鷸的優勢就是嘴巴長,它剛要用自己的長嘴巴去啄蚌,蚌就一下子夾住了鷸的嘴巴,兩者相持不下。
學習三、四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生交流。
教師指導抓住兩個角色話語中的關鍵詞語,體會鷸和蚌在爭時的傲慢與不滿,氣憤與惱怒等心情,引導學生感悟鷸蚌相爭時的情景。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4.教師設置引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鷸傲慢地說: 蚌白了鷸一眼說:
(2)鷸扎煞著羽毛,生氣地說: 蚌也惡狠狠地說:
(3)鷸咬牙切齒地說: 蚌也怒氣沖天地說:
(4)過了很長時間,鷸和蚌都筋疲力盡,鷸有氣無力地說:
蚌也無精打采地說:
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提問:鷸和蚌相爭的最終結果是什么?
3.出示圖畫,指名學生回答。
師相機指導,理解故事的結局是鷸和蚌都沒有得到好處。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
為沒有作好充分準備,再加上面對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學生,所以上課前心里多少
有點緊張。還好,踏上講臺后,人忽然輕松多了。個人感覺上得不是太好,有點亂。
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長,有同事幫我算了一下時間,差不多花了8分鐘,教師口述后再觀看
動畫,不僅內容重復。而且浪費了時間,造成后來時間不夠。
2、對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師的點評還不到位。(這也正是我苦腦的地方)
3、對于重點詞“毫不費力”處理得不太好,未能達到教材的要求。
4、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寓意這環節放在課本劇的表演后顯得有點脫節。科組建議再讀課文后即引導學生說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來。
小抄寫員
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書中的經典感人親情故事。
《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后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于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