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及教學反思3
(四)
在嚴寒的北海,蘇武每天孤零零地牧羊。每天牧羊時,蘇武總是手持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那支節(jié)杖。他相信有一天他一定會手持節(jié)杖,再踏上祖國的土地。
蘇武等待這一天,足足等了十九年。
這一天終于到來了。
公元前85年,匈奴因單于去世發(fā)生內亂,新的單于知道沒有力量跟漢朝打戰(zhàn),又派使者到漢朝求和。這時候漢武帝也已經去世了,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
蘇武終于回到祖國。當長安的人民夾道歡迎他時,他的手中仍然緊握著節(jié)杖--盡管節(jié)杖上的毛已經脫落得七七八八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從此傳誦千古。
師: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許多同學都為蘇武的偉大精神所感到。我們應向們學習,學好本領,心系家鄉(xiāng)、心系祖國,為祖國的建設事業(yè)作出貢獻。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恭恭敬敬、旌節(jié)、氣節(jié)、置之度外、屈指可數”等詞語。
2、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受與學習蘇武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寧死不屈,忠誠于本民族與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
講讀課文的第五到第六節(jié),蘇武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寧死不屈,忠誠于本民族與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
品味關鍵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學反思:
《蘇武牧羊》一課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寧死不屈、維護國家尊嚴的感人事跡。課后反思教學過程,覺得自己在
以下兩方面做得較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蘇武牧羊》一課中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共有4節(jié),這四節(jié)從三個方面來描述蘇武的有氣節(jié)。根據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這
一部分的“蘇武與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鋒”時,我邊分析邊歸納了三個學習步驟:一、讀、思(寫什么)。二、讀、劃(找出描寫
蘇武言行的詞句)。三、交流、體會。根據這三個步驟學完后,我就讓學生體會后幾節(jié)在敘述上的相同之處,引導學生借鑒黑板
上剛剛歸納的方法自主學習后幾節(jié)。這樣,就給了每一位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使學生既讀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學習興趣。
不僅如此,在課文的朗讀指導上我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課文的第3節(jié)主要以人物的語言描述為主,通過人物的語言很容易理解其
內在心理活動,從而更利于體會人物品質。由于有了第2節(jié)學法的鋪墊及對蘇武這個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學習第3節(jié)時,學生
很容易抓詞、句來體會人物感情。有了這樣一個情境的渲染,第二節(jié)已經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朗讀的氛圍。當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
讀第3節(jié)時,學生自然就流露出憤慨的情感,聲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蘇武不受利誘、威武不屈的好漢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合理想象,引導學生領會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課外閱讀
合理的想象易于文章中心的領會。在學習課文第四節(jié)時,我問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樣的?”通過讓學生想象說話,激活學生的
生活積累。緊接著教師介紹文中“荒漠”的情況,突出該處氣候惡劣,人很難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問道:“那么蘇武是怎
樣生存下來的呢?”從而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到蘇武的堅強品質,體會到了蘇武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