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伯牙絕弦》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后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郁勃。
羅老師的課堂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依托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
課前,羅老師播放《流浪者之歌》、《寒窗》等歌曲,問:“你從這首歌中聽到了什么樣地心情?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激昂的,悲傷地……從音樂入手,放松學生的緊張情緒;切合主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片斷】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一)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
【課后反思】即使面對有比較強識字、認記能力的五年級學生,羅老師依然扎扎實實地要求每一個學生讀好“弦”這個音。而對比自己的課堂,在《地球爺爺的手》這一課,有一個“倆”(liǎ)字,只抽查了幾個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而后全班齊讀,以至于接下來的朗讀課文,總能在齊聲朗讀中聽到幾個不和諧之音。
低段仍以識字教學為重,反思自己的課堂,翻閱學生的試卷,很多基礎題的錯誤都是因為識字、拼音不過關。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還有待自己的努力鉆研和多問多思。
(二)初步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教學實錄】
指名讀。
師:“你為什么在‘兮’后面停頓?”
生:因為‘兮’是個語氣詞,所以要停頓。
師:相當于現在的‘啊’,再讀。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教學實錄】
師:‘謂’,借助工具書,你覺得是哪種意思?
指名讀,字正腔圓——聽老師范讀——齊讀
【教學反思】品讀課文之前必然要先讀通、讀順課文。課文雖短,卻難讀,哪里停頓、哪里需要抑揚頓挫,先理解意思方可明白。借助注釋、工具書、舊知,讓學生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意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果然,理解意思后學生可以讀準確整句話。
一年級下的課文中已經有較長的句子,很多時候孩子讀不通、讀不懂。有時讓孩子模仿老師讀,只是浮于表面的會讀,意思仍不理解。或許該向羅老師學習,先把難讀的句子拿出來單獨朗誦,再放入文中慢慢品味,直至讀出韻味。
一篇好的文章猶如伯牙,靜靜等待著子期的到來。那么老師就是子期,每當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必先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后取其精華,教之于學生。子期的“善聽”,不僅僅依靠超人的耳力,更需深厚的內涵。先靜后研,終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