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精選13篇)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1
《伯牙絕弦》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后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郁勃。
羅老師的課堂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依托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
課前,羅老師播放《流浪者之歌》、《寒窗》等歌曲,問:“你從這首歌中聽到了什么樣地心情?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激昂的,悲傷地……從音樂入手,放松學生的緊張情緒;切合主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片斷】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一)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
【課后反思】即使面對有比較強識字、認記能力的五年級學生,羅老師依然扎扎實實地要求每一個學生讀好“弦”這個音。而對比自己的課堂,在《地球爺爺的手》這一課,有一個“倆”(liǎ)字,只抽查了幾個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而后全班齊讀,以至于接下來的朗讀課文,總能在齊聲朗讀中聽到幾個不和諧之音。
低段仍以識字教學為重,反思自己的課堂,翻閱學生的試卷,很多基礎題的錯誤都是因為識字、拼音不過關。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還有待自己的努力鉆研和多問多思。
(二)初步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教學實錄】
指名讀。
師:“你為什么在‘兮’后面停頓?”
生:因為‘兮’是個語氣詞,所以要停頓。
師:相當于現在的‘啊’,再讀。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教學實錄】
師:‘謂’,借助工具書,你覺得是哪種意思?
指名讀,字正腔圓——聽老師范讀——齊讀
【教學反思】品讀課文之前必然要先讀通、讀順課文。課文雖短,卻難讀,哪里停頓、哪里需要抑揚頓挫,先理解意思方可明白。借助注釋、工具書、舊知,讓學生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意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果然,理解意思后學生可以讀準確整句話。
一年級下的課文中已經有較長的句子,很多時候孩子讀不通、讀不懂。有時讓孩子模仿老師讀,只是浮于表面的會讀,意思仍不理解。或許該向羅老師學習,先把難讀的句子拿出來單獨朗誦,再放入文中慢慢品味,直至讀出韻味。
一篇好的文章猶如伯牙,靜靜等待著子期的到來。那么老師就是子期,每當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必先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后取其精華,教之于學生。子期的“善聽”,不僅僅依靠超人的耳力,更需深厚的內涵。先靜后研,終能成功。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2
案例:
一、吟詠古詩,揭題導入
1、課件出示有關友誼的詩句,生齊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揭題導入:讀完詩句,你一定被詩中濃濃的情誼所打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和友誼有關的古文《伯牙絕弦》。(板書課題,生讀。)
二、初次讀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3遍,做到字正腔圓。
指名讀,師:他讀得怎么樣?評議字音準確和發音的清晰。再讀一讀,不但字音要準,每個句子都要讀通順,尤其要注意斷句。
2.指名讀,糾正斷句錯誤的句子。
師:誰來評一評?出示難讀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師范讀,生再讀。)
師:再把課文讀一讀,讀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齊讀,要求文從字順。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鏈接資料,邊讀邊想
俞伯牙:晉國上大夫,衣著華貴,羽扇綸巾
鐘子期:楚國的打柴樵夫,青布包頭,兩截布衫
(思考、交流:讀完資料,你有什么疑問?)
2、探究課文。
(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何以見得?
(2)生找有關句子,師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說)哪個字表現出了巍峨?他看見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見了什么樣的山?你哪個字表現了“高聳入云”?齊讀。
師:是呀,一個“峨”字竟然表達出來了這么多的意象,古人講話真是簡約而不簡單。
還有哪一句能說明子期善聽?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樣讀才能讀出江河的寬廣(浩浩蕩蕩)(你抓住了“洋洋”二字來讀出江河的寬廣。
師:聽的出你是在真心誠意地贊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聲表現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寬廣嗎?(指名答)
師:讀著讀著,我眼前就浮現出了一副畫面,你看見了嗎?生想象伯牙鼓琴,鐘子期聆聽的畫面嗎?(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怎樣彈、怎樣聽?)
生補充伯牙善鼓的資料。
(4)師:既然伯牙是個著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還會表現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師追問: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嗎?子期理解嗎?子期通曉嗎?
(5)師:是呀,高山也罷,流水也罷,悲傷也罷,開懷也罷,真所謂,
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必得之)
師:此話怎解?指導理解這句話,“念”做何解?為什么“必得之”?強調“一定”“必定”!
生:當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當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當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傷、志在開懷,子期都能理解,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見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書:知音)
(6)師: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天,他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生答)
師補充資料:伯牙在楚國做宮廷樂師。一天,楚王君臣飲宴,請伯牙彈琴助興。伯牙彈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彈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寫的紅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風、雨、雷、電等變幻多端的海上風光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他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首優秀的樂曲,卻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絲毫興趣。楚王聽了這首樂曲連連搖頭說:“太嘈雜了,換首別的彈彈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張,換了一首《高山流水》。這時,楚王君臣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聲中已昏昏睡著了。伯牙又氣憤又傷心,在這所謂的上流社會里,藝術竟然遭到如此的踐踏。他心中產生了疑問——天底下究竟有沒有知音?
是呀,雖然聽者無數,但無人真正聽懂他的琴聲,可以想象,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沒有人能向子期那樣贊曰——
當他鼓琴志在流水時,沒人贊曰——
所以他一個人來到山澗排遣內心的寂寞和孤獨,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此地、此人——鐘子期,卻能聽懂他的琴聲。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他最想對子期說什么?(引導學生說文言文。)
師:是啊,知音相遇,是心靈的交融,讓我們讀課文的前4句,感受他們的快樂。學生齊讀前四句。
(7)過渡:同學們的朗讀讓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這對伯牙來說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的音樂再也無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無人能明白。意味著他要回到以前孤獨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這種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樂、自己的前程都絕斷了,他萬念俱灰,恨不得追隨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這琴這弦呢?
四、資料鏈接,課外拓展
1、悲痛欲絕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詩歌師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師:他用這種“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讓我們帶著伯牙深深地傷痛和悲愴讀最后一句。(指導學生讀出悲痛、悲愴的氣概。)
2、有關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語。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 導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節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謂/ 世/ 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課后的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并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后來,當你終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
(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
(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
(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贊嘆“善哉”,理解“善哉”表贊嘆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
7.而伯牙在楚國是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8.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9.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0.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學生讀。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1.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12.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鐘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業:
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4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已然成為中華文化中關于“知音”最為生動、最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后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順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藝術美感──那種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風骨,直達“大音希聲”、“大璞不雕”、“大美無言”的境界,滿足了我們對于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于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肺的審美體驗。詩人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在這里,伯牙子期又該經過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學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匯去補充;再有,依托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準備】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為在五年級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當然就課文的內涵和意蘊來講,文章所講述的“知音文化”更為豐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一)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質疑導入。
(二)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開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滲透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1)讀著這個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2)江河在古文里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詩句?
(二)體驗“知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志”,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1)理解鐘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2)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4)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后借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想象補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縱情朗讀。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一)提領一頓。
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著它!
(二)熟讀成誦。
借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并誦讀全文。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知音
附:教學實錄:
課前談話
師:誰知道我來自哪所學校,猜不出來,得觀察。
聽到六一班,我感到親切,知道為什么?這得靠猜。
聽音樂放松放松。
你聽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蟬鳴,瀑布飛流,古色古香的古箏彈奏
師:再聽一段。聽到什么感覺。
生:很悲哀的感覺
生:凄涼悲哀的感覺
師: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結合這個名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拿著打狗棍在街上走……
師:再聽一段(高山流水)
聽到什么?
生:聽到一個人在竹林里彈琴。突然風吹起來了
生:海浪拍擊沙灘的聲音
師:我們要真正理解有些難為大家。這種用古琴演奏的成為高雅之樂。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師:(板書課題:伯牙絕弦)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古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讀這個課題?
生:伯牙絕弦。
師:念得真準,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難念的“弦”你也念準了,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課題)
師:“絕弦”是什么意思?
生:“絕弦”是彈完這一曲,這一生就再也不彈琴了。
師:那么“伯牙絕弦”呢?
生:伯牙是個人,他把琴弦割斷,從此再也不彈了。
師: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請大家把課本打到137頁,按照自己的感覺至少讀三遍,努力把它讀正確。
生:(自由朗讀課文三遍以上)
師:一讀就能明白,課文講述的是誰?
生:伯牙和子期。
師:抓住了這兩個人物,我們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畢竟是古文啊,你們覺得哪些句子比較難讀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有些語言,我們是因為不理解才覺得它難讀,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鐘子期去世了,伯牙認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這一生再也不彈琴了。
師:這里的“謂”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師: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確實不太好懂,沒有注釋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借助工具書。(出示)你覺得“謂”在這里應該是什么意思?
謂:①稱為 ②認為,以為 ③評論
生:認為、以為。
師: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師: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讀得更好。
生:(朗讀此句,讀得準確而且有韻味)
師:真有古文的味道。還有哪個句子比較難讀?
生: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覺得這句話比較難讀,是因為要在字和字之間分開,尤其是這個“兮”字后邊要做一下停頓。
師:你知道了怎么斷句。我想問問你,為什么要在“兮”字后邊斷句?
生:因為注釋里說“兮”是個語氣詞。
師:你看,借助注釋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還能幫助我們朗讀呢。這個“兮”和前邊的“哉”一樣都是語氣詞,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啊——”,在這樣的詞后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不信我們來找個同學讀讀。(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讀,讀得很有韻味)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注意讀好“哉”和“兮”后邊的停頓。
生:(齊讀)
師:難讀的句子都會讀了,誰能一口氣把這篇古文讀下來?
生:(朗讀全文,很有韻味。全場掌聲)
師:沒讀幾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讀成這樣,我真想說一句:善哉。(笑聲)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范讀,全場掌聲)
生:(齊讀,朗讀明顯有進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師:我們能從課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鐘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生:可以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體會到。
師: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釋)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就說:好啊,高高的猶如泰山一樣。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就說:好啊,廣大的像江河一樣。
師:注意到沒有,他在理解這兩句話的時候,有注釋的就借助注釋,沒注釋的就聯系著上下文用自己的話來補充,這是學習古文的好方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這兩個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當中“善鼓琴、善聽”的“善”意思一樣嗎?怎么個不一樣,你要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生: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當中的“善”是“擅長、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聽。
師:你會聯系上下文學,真好。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這里的“善哉”是子期聽了伯牙琴聲后一種由衷的稱贊。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師:在古代就說成——
生:(齊答)善哉!
師:誰來讀一讀,看能不能把這種由衷贊嘆的感覺讀出來。
生:(讀得很有韻味)
師:善哉!“哉”字后邊一延長,好像琴聲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覺得你不僅“善哉”讀得好!你這個“峨峨兮”、“洋洋兮”也讀得真好啊!當你讀著這個“峨峨兮”的時候,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怎樣的畫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高高的泰山,顯得很巍峨。
師:巍峨高聳的泰山,請你再讀,讀出這種畫面來。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高聳入云的、頂立于天地之間的泰山。
師:體會得真好,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
生:(男生齊讀,很豪邁、很有感覺)
師: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立于天地之間的泰山。第二句誰來讀?
生:(女生齊讀,很有感情)
師: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啊!好像讓我們看到了那寬廣的“江河”。呼應著上邊的泰山,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處隨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覺得咱們班的同學肯定能猜出來。
生:我認為這里的“江河”是指長江和黃河。
師: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這里的“江”是指我們中國最大的江——長江,“河”是指我們中國最大的河——黃河。想到這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跳出了哪些詞語或者詩句?
生:我的腦中跳出了“波瀾壯闊、波濤洶涌”。
師:我聽你說這兩個詞語的時候,一點波浪都沒有。(笑)
生:(很有氣概地)波瀾壯闊、波濤洶涌。
師:就是這樣“波瀾壯闊、波濤洶涌”的江河,請你來讀!
生:我想到了一句詩“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簸自天涯”。
生:(朗讀,掌聲)
師:正是這樣磅礴雄偉的泰山,正是這樣洶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讀。
生:(齊讀,讀得很有氣勢)
師:無論你伯牙彈什么,我鐘子期都能知道。用課文中的一句話講——
生:(齊答: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出示)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這里“伯牙所念”的“念”與前面句子當中的哪個字意思一樣?
生: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樣,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師:找一個字,那就是——
生:想。
師:沒錯。有時候咱們就可以用現代詞匯去代替古文詞匯來理解古文的意思。無論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鐘子期必得之。我想問問,鐘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師:看來善聽的子期不僅聽懂了琴聲,還聽懂了伯牙傾注在琴聲里的心聲。這樣想來,鐘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的也不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它也說出了伯牙的心聲。
生:它不僅說出了伯牙的琴聲,還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懷。
師: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鐘子期不僅聽出了伯牙的琴聲,還聽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里的志向和胸懷。
師:什么樣的志向?什么樣的胸懷?
生:像泰山一樣屹立在人間的志向,像江河一樣心胸寬廣、能撐萬里船的胸懷。(全場掌聲)
師:原來鐘子期不僅在說琴聲,也說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樣的胸懷。
生:(齊讀)
師:這樣想來,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僅僅是想,那是“志存高遠”的志,“胸懷大志”的志啊!(板書:志)
師:老師課前去查過資料,我發現好多古書上都說到伯牙琴藝妙絕天下!許多人都以聽到他的琴聲為榮幸,他們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聲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聲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懷他們能得之嗎?
生:(齊答)不能得。
師:唯有誰能得之?
生:鐘子期!
師:誰能必得之?
生:鐘子期!
師:這才是——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板書:念)請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能真正聽懂你的琴聲,你的內心充滿了無邊的寂寞與孤獨。可是在這里,無論你彈什么,無論你寄托著怎樣的志向和情懷,鐘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時,你是怎樣的心情?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說呢?拿出課前發下的練習紙,請你順著“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接著往下寫。(出示)
“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生:(練筆,背景音樂《知音》)
師:你想伯牙得遇鐘子期,什么感覺?
生:非常高興。
師:是啊,欣喜若狂啊!該怎么說?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間知音唯有鐘子期也。
師:相識滿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場掌聲)
師: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會說話啊,我看你不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終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懷,懂我者,鐘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終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場笑聲、掌聲)
師:以前我是欲覓知音難上難,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師:想知道伯牙當時是怎么說的嗎?(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
師:(激情朗讀后)好啊好啊,先生你聽我的琴聲,聽到的志向和情懷簡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齊答)一模一樣。
師:志想像猶吾心,這兩個人之間的默契,用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講——
生:心有靈犀、心心相印。
師:(板書:心)是啊,只有這樣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齊答)知音。
師:(板書:知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出示)老師和大家配合著來讀。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生:(逐句對讀,讀完后換角色再對讀。)
師:就是這樣的心靈相契。讀著讀著,你發現這些語言有什么特點?
生:感覺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對應的。
師: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師:這樣的形式好像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伯牙和子期,一個鼓
生:一個聽!
師:一個傾訴
生:一個回應!
師:寫得多妙啊!讓我們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諧!從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師:傳說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伯牙和子期都相見恨晚。他們約定了第二年中秋再來相會,終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當伯牙興致滿滿地趕來與子期相會,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樂《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時高山默默,流水無語,天地之間也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顯示)
子期死,
生:(朗讀)
生:(朗讀,一字一頓)
生:(朗讀,緩慢,有悲戚)
師:(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從此還有人能知我之志嗎?(擦去板書:志)
生:(齊答)沒有!
師:還有人能知我之念嗎?(擦去板書:念)
生:(齊答)沒有!
師:還有人能知我之心嗎?(擦去板書:心)
生:(齊答)沒有!
師: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難覓啊!(擦去板書:知音)一起讀!
生:(齊讀此句)
師:伯牙絕弦,那是絕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這真是一曲肝腸斷,天涯無處覓知音啊!
生:(再次齊讀)
四、千古傳唱懷知音
師:同學們,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才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地在傳誦著它!課文后邊有個資料袋,就講述了這個故事的源遠流長,請你快速地瀏覽一下。(出示)
俞伯牙、鐘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于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于民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師:同學們,伯牙和子期,這知音的故事感動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就在故事發生300多年后的戰國時期,古書《列子》就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齊讀!
生:(齊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師:時間在流逝,500多年過去了,秦朝的《呂氏春秋》依然為我們呈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那最美好的瞬間(出示)——男生一起讀!
男生:(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們在古詩中也都為那伯牙的破琴絕弦嘆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讀!
女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們又用小說傳誦著這個千古佳話(出示全文)—一齊讀!
生:(齊讀全文)
師: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六(1)班的孩子也在無限神往地傳誦著這個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著書朗誦。(隱去全文)
生:(集體激情背誦)
師:同學們,學習了今天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稱他是你的——
生:(齊答)知音。
師:(再次板書“知音”)盡管我們知道,知音難覓,知音難求,但我們依然將懷抱著愿望,在生命中尋尋覓覓著我們的——
生:(齊答)知音!
板書: 伯牙絕弦
志
知音 念
心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
培養和作能力
3、情感目標
欣賞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章的深刻含義:知音難求。
2、欣賞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要求學生不要發出聲音,靜靜地看老師在黑板上所寫出的題目(板書課題)知音故事我們曾經耳聞過。今天我們學習它的經典原文。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詞,又不懂得地方可通過查字典或問老師解決。
2、指名朗讀課文,教師對其中學生讀錯的字詞進行糾正。
3、教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朗讀本文時所應有的感情
4、指明學生帶有感情的朗讀。
三、分析課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詞。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伯牙彈琴,心里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里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鐘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下;心里傷感,于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里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絕:斷絕。
鼓:彈。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于“啊”。
洋洋:廣大。
2、理解題目的意思。
3、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4、伯牙僅僅是不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文,復習知識
二、深入課文
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現過幾次?分別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體會?
3、從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里還會有什么樣的景色?(鳥語花香。漫天白雪。秋風落葉)
三、啟發學生
1、如果你是鐘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時你會怎樣?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時,你又會怎樣?
2、俞伯牙為什么獨獨把鐘子期視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鐘子期僅僅是在音樂上是知音嗎?此時的他們已經成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對人生態度持相同意見的人。這種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學生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為什么俞伯牙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5、伯牙在斷絕琴的時候也斷絕了什么?(伯牙在斷了琴弦,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
四、作業
讀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寫下來。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6
課前談話: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
生:白雪茫茫虎視眈眈……
師: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
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
生:美麗的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課文導入:
師:有一個故事千古傳誦,流傳至今,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今天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歡。
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生1:讀課文。師評: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就讀得這么好,把掌聲送給她。誰還想讀?
生2:讀課文。
師評:真好,我最喜歡她讀的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峨峨……”,第二個“必得之”第三個是“終身不復鼓”掌聲送給她。一起再讀課文,注意感受節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師:我們放慢節奏再讀一遍。
生:再讀課文。
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彈琴了。
師:真會讀書。能夠說出字表達的意思。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生: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師: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生1: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鐘子期很喜歡聽。
師: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生:4次。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
生1:啊!生2: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厲害!……
師: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其他同學讀懂了什么?
生1: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著高山,琴聲里就會出現高山……
師:這位同學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對你說“善哉”。
生2: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彈出什么。
生3: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師:你們又從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鐘子期善聽。
師:假如現在你是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你怎么贊嘆?
生自由發表意見。
師:我們的課外資料里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里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
生1:還會有鳥語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開。生3:冬天白雪皚皚。……
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
生答:知音。
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生: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師:那么,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
生:表面的。膚淺的。
師: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贊美嗎?
(學生自由說)
師:這樣的贊美有沒有價值?
生:鐘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師:當他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憂慮。生4:渴望。……
說;他在心里一定會忍不住發出呼喚。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師:后來,終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
:生1:快樂。生2:激動。:生3:充滿希望。生4:欣慰。……
教師簡介資料。
師: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
生:我認為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
師;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們還是生命的知音。
師:是啊,他們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
:生:應該是快樂的,幸福的。
師;真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齊讀課文前4句。個別朗讀。
師:這位同學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齊讀課文最后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伯牙為什么認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
生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
師: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沒有人贊他——
生齊讀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再也沒有人贊他——生齊讀: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他在斷絕琴的時候,也斷絕了什么?
生1:斷了他的前程。生2:斷了他的心弦。生3:斷了他的希望。……
師:伯牙在斷了琴弦,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
生再讀最后一句。
師:有記載,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生再一次朗讀全文。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他、贊美他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
學生動筆寫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來,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話說得好,不要把內心的大門永遠關閉,你不要再傷心了。……
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
生齊讀課文。
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還根據這個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樂,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3、通過學文,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通過學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師敘述故事:《伯牙學琴》(配樂出示相關的圖片)
2、聽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學琴多么艱辛呀,彈琴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為了一個人,卻從此不再彈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伯牙絕弦》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書課題)
二、解題質疑
1、“絕”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絕弦”呢?
2、許多古文都能從題目上了解課文大意,看了課題,我們知道這篇古文主要講——生:(a:伯牙再也不彈琴了)(b:伯牙弄斷了琴弦)的故事。
3、學到這里,聽了《伯牙學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問呢?(引導學生聯系《伯牙學琴》的故事提問:伯牙學琴那么艱難,為什么就這樣絕弦了呢?)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我們以前學過《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應該怎么讀呢?首先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2遍。
2、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3、指名讀,評價。
4、師范讀,配樂。
6、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7、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8、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四、小組合作學習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通過自學,合作學習,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課文意思。
五、深入學習
1、伯牙為何要絕弦呢?(因為鐘子期死了)(板書:鐘子期 死)
2、為何鐘子期死,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斷了?(因為他太傷心了,因為他失去了知音)(板書: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4、從哪里看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劃出相關句子。(2——4句)[課件出示句子]
5、指名讀。
6、從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課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指導讀好贊嘆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出示課件詞語]于是你怎么贊嘆?
9、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楊柳、志在白雪……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說句子。
10、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課件出示句子]
理解這句話,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有沒有人贊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會怎樣贊美伯牙?鐘子期又是怎樣贊美的呢?
12、師小結:只有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13、指導朗讀。(自由讀、分組讀)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么歡樂的相聚,多么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課件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指導朗讀)
六、拓展,回味絕弦
1、師: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師范讀:(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課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3、師: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與子期在一起的種種歡樂,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呢?你能通過讀體現伯牙與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嗎?指名同學分別“喜”和“悲”。[課件出示全文]
七、熟讀成誦。
1、播放《高山流水》樂曲,齊讀課文。
2、背誦課文。
八、總結: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所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課件出示句子](肖 婷)
板書:
25.伯 牙 絕 弦
知音
鐘子期 死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8
一、默寫全文。
二、閱讀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古人,以五羊白鵲為“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征)師曠曾為晉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1、翻譯全文。
2、描寫師曠技藝精湛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案:
一、(略)
二、
1、師曠曾經為晉平公奏“清徽”,當他用奇妙的指法撥出第一串音響時,便見有2 只玄鶴從南方冉冉飛來。當他繼續彈奏時,玄鶴的鳴叫聲和琴聲融為一體,在天際久久回蕩。師曠又為晉平公彈奏“清角”,當一串玄妙的音樂從師曠手指流出,人們就見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滾起烏黑的濃云。當第二串音響飄離殿堂時,便有狂風暴雨應聲而至。當第三串音響驟起,但見尖厲的狂風呼嘯著,掀翻了宮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內的一幅幅帷幔,各種祭祀的重器紛紛震破,屋上的瓦墜落一地。
2、(略)
相關資料:
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主樂大師( 今山西洪洞) 人。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平年間。師曠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于后世。他還是位杰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9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所以導致總有個別學生朗讀的節奏出錯。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10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第25課,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難點是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古文引路,揭示課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深入探究,理解課文→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下面我重點說一說重點部分的學習:
深入探究,理解課文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為了更好地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1、以自讀自悟為主要方法,理解課文意思,然后重點指導理解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2、為了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句,請學生想象說話:這么善彈的伯牙還會想彈出些什么來呢?子期聽得懂嗎?請你想一想學填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 )!”
指名說一說,然后再寫下來(《作業本》4)交流糾正讀一讀
從而理解何謂“知音”
3、理解知音難得以及伯牙子期之間的深情厚誼:
補充材料呈現伯牙與子期剛剛相識的的經過,了解他們成為如此默契的知音其實才剛剛認識!說一說伯牙此時什么樣的心情?
4、理解伯牙對知音的不舍與深情:
學生剛剛體會到伯牙得到知音時的激動與興奮,馬上轉入失去知音的痛苦,請學生再次想象說一說:悲痛欲絕的伯牙淚流滿面,雙膝跪在子期的墳前,又一次彈起了《高山流水》,但此時,伯牙心中想的已不再是高山流水了,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嗎?
希望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感悟真情,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11
【教材簡介】
這一課是文言文,主要講了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融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的感受,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也沒有人能成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課文層次清晰,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后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為千古佳話。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所表達出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方法】六步教學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步:激趣導入,解題質疑
1.談話交流:
同學們,古今中外有許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誰能說一說?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流傳千古,吟誦至今的有關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帶給我們特有的語言魅力。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讀準字音,強調“弦”的讀音。
3.解題質疑:
(1)學生通過課前的查資料簡介伯牙,老師做適當的補充:伯牙,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琴師。(可結合參考上的伯牙學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鐘子期。
(2)理解“絕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讀懂環節進一步理解)
(3)質疑:如:伯牙為什么絕弦?絕弦說明什么?
(教學設計的主線要簡明。課始從課題入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樣既檢查了學生課前預習查資料的情況,又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還起到了牽問題而統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檢查讀書情況:指名讀課文,從中發現問題,隨時范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讀音,讀通詞句。注意斷句停頓。
2.重點指導朗讀的句子:如課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預習,檢查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節省了課堂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老師的評價語言要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預習落實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第三步:讀懂課文,領會文境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讀課文聯系注釋,試著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小組合作學習:組內交流學習情況,互相補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學習情況:在學生匯報時,老師相機重點指導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課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請選擇“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長、善于;表示贊嘆。
(2)換位體驗:假如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贊嘆的?
(3)創設情境,引導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綿綿細雨等。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贊嘆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師當伯牙,學生是子期。(課件出示)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學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細雨。學生:善哉,綿綿兮如!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學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讓學生連起來說,形成排比句式。再讀領悟文章所描繪的情境。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贊嘆,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學習:研究解決開課時提出的問題,初步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1)伯牙為什么絕弦?(借助課件出示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引導學生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
(2)絕弦說明什么?
(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到細節飽滿才能更好進行語言訓練,進而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現了學生學習的層次性過程,使學生的認識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領會到文章所描寫的意境。)
第四步:讀好課文,感悟文情
1.學生練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比賽朗讀:讀出情感。
(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運用比賽的方法讓學生把課文讀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達出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體會到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誦課文,領悟寫法
1.指導背誦:課文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后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為千古佳話。邊想象邊背誦。
2.學生練背
3.指名背誦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華認識
1.欣賞《高山流水》樂曲,回味動人故事。
2.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3.搜集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積累有關朋友情意的語句。
【相關鏈接】
《警世通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12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千古絕唱。聆聽閆老師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感覺課堂猶如流淌著柔美的音樂,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閆老師對教材有深入和讀到的解讀,設計獨具匠心,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境界里。她的課如高山流水,曲韻悠長,發人深思,至今還余音裊裊。現擷取兩個片段與大家共賞析。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師: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志在高山——生齊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生齊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鐘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師:伯牙志在流水——(生:鐘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蕩的江河。)
師:伯牙是個音樂家,他的琴聲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還會表現哪些景色呢?
生:還會有皎皎明月;皚皚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洶涌……
師:是呀,還會有這些動人的情景。(出示詞語,讓學生讀一讀)
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師:伯牙鼓琴志在楊柳——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楊柳。……
師:好一個善鼓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之。
師: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師:是真正的知音,伯牙當時已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前會缺少贊美嗎?
生:不會的,但他聽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維的話。
生:只是在恭維他,說他彈的琴聲太好聽了,卻沒弄懂到底好在哪兒。
師:他需要這樣的恭維,表面上的贊美嗎?生:不需要。
生:只有鐘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那樣說——(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沒有人會說——(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當他聽到的是毫無意義的贊美時心情會怎樣?
生:失落生:傷心生:憂郁……
師:他的心里一定會發出呼喚,呼喚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兒呀!
師:后來,他找到了知音,面對子期,他的心情怎樣?
生:激動。生:歡樂。生:心奮。生:高興。……
師:萬千感慨化作一句話,會說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師介紹伯牙與子期的故事。
師:他們倆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生:不,他們是心靈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師:想象知音相聚時那融洽、歡樂的場面,再來感受他們之間的情感。
學生齊讀前四句。個別朗讀,評價。
“妙哉,閆老師所念,學生必得之。”在這樣詩意的課堂里學生與老師的心靈是相通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如一位高明的指揮,又似一名出色的導演,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老師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教師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二、伯牙絕弦謝知音
師:不幸的是,鐘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話)伯牙——
生齊讀最后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為什么伯牙認為鐘子期死就再無知音呢?
生:再也沒有像子期那樣贊揚的聲音。
生:又回到過去無人理解的情形,聽到的只有恭維的話了。
師: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鐘子期那樣——(生齊: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再也沒有第二個人像鐘子期那樣——(生齊: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乃——(生齊: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他絕的僅僅是琴嗎?斷絕的是什么?
生:他斷的是他的音樂。
生:他斷的心靈的大門,他把心靈的大門給關閉了。
生:他把心里話融入琴中,隨著琴一同給了子期。……
師:伯牙斷弦的時候,把自己的美好、快樂也斷了,他對整個世界關閉了心靈的大門,留給他的是無邊的孤獨、寂寞。再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句子,指名學生再讀句子。
師介紹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師播放音樂,學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師:有記載,子期死后,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還寫下了一首詩。(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出示: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學生讀詩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讀課文。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把你最想對伯牙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動筆寫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難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堅強地活下去,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話,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
師:讀了這個故事,我們知道知音難覓,每個人都在苦苦尋覓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世界這么大,并不意味著人人都能覓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過程,從中見證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溫暖。讓我們深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
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樂,全班學生在音樂聲中背誦課文。)
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我的心靈,令我無比的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可是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卻是一件無法理解、不可思議的事。通過這堂課,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而且還學會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知音。之所以能在課堂上打動孩子,是因為閆老師巧用文本,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使他們在課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瀾,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這樣的課堂是有著靈動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內涵的。我想,課堂的精彩源于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源于閆老師對于語文的滿腔熱情,源于老師充滿魅力的才氣,源于閆老師 “讀書就是生活”的理念。可以肯定,有了這樣的文言文啟蒙教學,學生是會愛上這些難啃的“文化瑰寶”的。
教師要做學生的知音——我聽閆學老師執教《伯牙絕弦》
我校承辦的“全國多種風格和流派教學觀摩活動”已經過去半個月了,一直想把聽課時的心得記錄下來。可是,每次我想動筆時總恐怕自己筆拙,怕寫的淺薄,寫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樣的痛苦的掙扎經歷了數次。今晚在閱讀閆學老師《牽到河邊的馬》一書,又有一種寫的沖動,也許是這些純凈而坦誠的文字打動了我,也許是作者孜孜不倦地求索給予了我勇氣和力量。“酒是越陳越香”,的確不錯,我想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課是一堂真正意義上的好課。閆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就是一堂富有詩意的、語文味十足的好課。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課文。文言文初次被編入小學教材,對于小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一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 “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而閆老師卻實實在在地做到了。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鐘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由此我想到了閆老師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走了一遭又一遭,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在課堂上知音已化作一只只美麗的蝴蝶縈繞在大家心間。直至今天,那時那景依然余音裊裊。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絕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閆老師靈活多變而又扎扎實實的朗讀指導。整堂課老師引導學生朗讀不下20遍,不論是從詞語生發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范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律。請看下面環節:
師: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學生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生1:讀課文。師評: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就讀得這么好,把掌聲送 給她。誰還想讀?
生2:讀課文。師評:真好,我最喜歡她讀的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峨峨……”,第二個“必得之”第三個是“終身不復鼓”掌聲送給她。
(齊讀課文,注意感受節奏。)
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教師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里熠熠發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么?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閆老師主張“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課上,在閆老師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真正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閆老師以“知音“為情感線索,從解題入手,引領學生在文中尋找伯牙擅古琴,鐘子期擅聽的詞句,讓學生對知音有了真切的“初體驗”。然后,她又創設多個情境,通過多次高質量的對話讓學生感悟到“知音難覓”,以至于“子期死,伯牙絕弦,終生不復鼓”的深層含義。最后她又伴以點撥和歸納,點出“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到位的點撥使得文本的解讀充分而全面。請看下面環節: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他、贊美他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
(學生動筆寫感受。)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來,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話說得好,不要把內心的大門永遠關閉,你不要再傷心了。……
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
(生齊讀課文。)
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還根據這個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樂,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此時此刻,學生已經化悲憤為力量,在他們懵懂的心靈中已經植下了對知音的向往,對幸福的渴求。“善哉,好一個博學的老師!學生心所念,閆老師必得之。”這便是課堂上的知音。
震憾人心的課堂演繹——閆學老師的《伯牙絕弦》解讀
其實,在一年前,就知道,拱墅區引進了一位年輕的全國語文特級教師。對此,我很感興趣,一直很想一睹她的教學風采。今天,3月26日,一個非常的日子—— 2006運河之聲全國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觀摩會,我終于走進了她的課堂。在觀摩會上,閆學老師的《伯牙絕弦》給我帶來了心靈的震撼。據說閆老師在古文教學領域為小學語文教學界開辟了先河,為小學語文古文教學填補了空白。為此,敬意之心,從心底油然而生。
關于古文教學,對于之前的我們看來,那是中學老師的事,與小學教師無關。那時因為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從未出現過古文教學課。也從未想到會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古文教學。曾經的我們都認為古文教學一般僅僅是字義的理解和句子的疏通,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把古文翻譯成白話文,而對古文的文化內蘊則往往忽略。而對于學生而言,古文時空跨度太大,故事的歷史背景了解甚少,且古文深懊、難懂,遠不如白話文易懂。因此,在我們和中學生的印象中,古文教學課枯燥、乏味,興趣索然。
然而閆學老師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們重新走近了古文,投入到了那浪漫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它獨有的韻味,領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內涵。這節課所告訴我們的,正如閆老師所說——不僅僅是看到了一場悲劇,我們更應該從這個故事中見證一種人生的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溫暖……相信每一位聽課的老師,都會深深的感嘆:難怪在我國古代文化的史冊中,一直認定文言文為重要的精髓。難怪在新課改的發展進程中,要將少量的文言文引入了小學語文教材,讓充滿想象力的學生“第一時間”感受古文獨有的韻味。
課堂上,閆學老師給我的感覺:年輕文靜,談吐儒雅,文學底蘊深厚,課堂駕馭能力極強。課堂上,我們陶醉在閆學老師飛揚著智慧的話語里,陶醉在她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中。以文言教文言,課堂處處飄溢著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許多課堂引入的詞句看似信手拈來,但又往往出乎意料之外。面對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回答時很有個性,老師不是一律用“說得好!”“真棒!”等夸獎的詞語了結。脫口而出的是古文:“妙哉!”“好一個善哉!”……
課堂上,她全身心的投入,似乎在演繹“自己”的那段悲壯感人的故事。她敏銳地抓住關鍵語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伯牙絕弦”,
讓語言文字深入學生之心,從而帶動學生深深的思考,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完全忘我的境界。強烈的人文意識,豐厚的人文素養,呼喚著學生潛在的想象力和豐富的情感。加上那段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的美談,讓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伯牙、子期心靈相通的情義,更難得的是這種知人的智慧,就如同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還讓我們深深的感嘆——伯牙“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的痛苦絕望之情以及“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的深深的惆悵;更讓我們從中體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追尋知音的過程,正是為了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課堂上,閆學老師告訴孩子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充分展示了“以讀促悟”的理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非常踴躍,撞擊出了課堂教學的生命火花。
此刻,雖然,課堂已結束。然而老師們還在深深感嘆:古文教學竟能有如此精妙的文本解讀,實在是令人回味,難以忘懷。一小時的課堂,學生不僅從知識和能力上都有收獲,情感世界也受到了一段悲壯的知音難覓之情的洗禮,還飽嘗了一席豐盛而優美的語言大餐。那么,這樣有深度的古文教學課來源于怎樣的根基呢?
由此,我聯想到了元代程端禮的一句名言:“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是指讀書的時候多下些氣力。寫起文章來就十分輕松了。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工作更同此理,平時廣讀博覽,教學時不就能隨手拈來嗎?可謂厚積薄發也。難怪,在閆學老師的課中,讓我們感悟到是:“腹有詩書氣自雄”也!
等遇知音——《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篇13
教學目標:
1.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音樂)的美好。
2.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解題質疑,引入課文。
初讀課題后,學生理解“絕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課題提出疑問。
二、讀準字音,初知課文。
1.學生自由練讀。
2.檢查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聯系注釋,讀懂文意。
1.指導學生聯系注釋嘗試疏通文意,并練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在學生講述時,教師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善”“志”等。
3.學生練習朗讀,讀出文言文韻律。
四、深入體會,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為何絕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學生自學:你是從哪些語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劃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與流水時,善聽的子期能準確聽懂伯牙的琴音所傳達的心聲。
學生練習朗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師生共讀,表達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離世之悲”
借助馮夢龍《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
學生練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復雜情感。
對比朗讀,再次體會知音離世之悲。
五、回味誦讀,升華文心。
1.善鼓的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2.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3.師生誦讀全文。
[個人簡歷]
崔雪梅,全國“自輔實驗”先進個人,省特級教師后備人選,省骨干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優秀青年教師,金牛教育專家。她曾在全國、省、市教學 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參與編寫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區《語文》教材與北師大版教師教學用書, 30余篇論文、文學作品獲獎或發表,獨著、參編10余本教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