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細雨》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浙江省義務教材十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記敘的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一個細雨蒙蒙的早晨,“我”那當老師的媽媽冒雨去學校上班,在快到校門時,突然想起忘了帶那件準備借給班里學生穿的藍制服。為保證班級能正常參加歌詠比賽和學生上課不被耽誤,媽媽不顧路遠體弱,匆匆冒雨趕回家中,來不及換下淋濕的衣服和帶上雨傘,匆匆取了制服,又趕往學校。從這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而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的感人形象。該單元閱讀訓練的重點是: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示,要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選擇句式。作為該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對于擴大學生句式上的知識面、積累并運用句式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針對這篇課文的地位和特點以及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如下:
(2)繼續認識有關句式的特點和表達作用;
(3)理解課文開頭、結尾寫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能力目標(1)能仿效范文“小中見大”及“在典型環境和事件中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完成習作《,ok》;
(2)能有感情地背誦最后一節。情感目標(1)能仿效范文“小中見大”及“在典型環境和事件中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完成習作《,ok》;
(2)能有感情地背誦最后一節。教學重點
(1)理解有關句式的特點和表達作用;(2)仿效范文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開頭、結尾寫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其中能力目標(1)的確定基于這樣的思考:有許多專家指出,不能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在學生把握中心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怎樣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來表達中心思想,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同時,各地讀寫結合的“雙軌”教學也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能力目標(2)則受啟示,他說:“不論學什么語言,都得背,背誦使人受不淺。”的確,要實現范文語言的內化,光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去熟讀、背誦,因此確定最后一節富有詩意的語言為背誦內容。
根據課文內容相對淺顯的實際,可把上述目標安排在兩個教時中完成:第一教時,完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2),初步完成情感目標;第二教時,理層次,探特色,完成能力目標(1),深化情感目標。
首先,說說第一教時的教學設計。本節課主要采用“球心突破法”,打破逐段講讀的慣例,縮短閱讀的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把時間留給仿效作文。同時輔之以“比較發現法”,以落實認識、結累句式的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1、“起點”的引起和重點的體現。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應注意起點的藝術性,使它統領全篇,輝映全堂。《蒙蒙細雨》的球心是“冤枉”一詞,在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可馬上引出“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說,還下著雨!”一句,并提問:“‘冤枉’是什么意思?小玲為什么認為媽媽跑了冤枉路?”目的是引出小玲認為媽媽回家取衣服之不值的兩條理由:下雨和路遠。接著進行句式比較:
a、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說,還下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