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細雨》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b、天下著雨,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
通過比較讓學生發現:課文原句先說一個理由和看法,而將想強調的另一個理由“還下著雨”后置,并以“再說”帶出,這就增強了說話的語勢,使句子具有無可辯駁的意味。
然后以“還有什么原因讓小玲認為媽媽跑了冤枉路?”為中心問題,讓學生返顧1~3節,引出“媽媽患過腎炎、體質虛弱”,以加快閱讀節奏,加大閱讀容量。至此,圍繞“冤枉”的第一個教學片斷宣告結束。
第二個片斷則與前一片斷相對而言:以“媽媽也認為走了冤枉路嗎?從何處可以看出。”引出第二個句式:“答應了的事,媽媽不能失信。再說,許小燕沒有藍制服,怎么參加演出呢?”讓學生舉一反三,說出媽媽所持的不冤枉的理由:保證演出和不失信。接著以中心問題“在媽媽心中,還有哪些事也不冤枉?”涵照11~15節,提練“來不及換衣、冒雨小跑”兩個細節。這樣,就能大大減少問題設計,把大量花在提問上的時間還給學生。
2、“終點”的延伸。設計合理的訓練讓學生自去己總結歸納或布置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練習,無疑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訓練容量。為此,在梳理了全文后,可出這樣一道練習:
在媽媽心中,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冤枉。
讓學生根據板書填上:能保證演出 走再多的路
能對學生不失信 再累一點
學生上課不被耽誤 不換濕衣、冒雨小跑
這道題一舉數得,既是練的加深,又是文的總結,更是課的延伸,練習以后,領悟“春蠶精神”這個中心輕而易舉。
3、難點的突破。教學難點是根據學生實際提出來的,本課的難點其實就是句子“那雨小得聽不見沙沙的聲音,細得像那蠶吐出來的絲”的理解。突破方法是:在揭題時引出這句話,并進行句式比較,讓學生認識字面上的意思——這是一個比喻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對雨的特點進行了描繪,使句子的表達具有美感和抒情色彩。在揭示中心后,先以飽含激情的語調小結,再鋪設一個階梯——面對此情此景,此刻的雨還會跟平常一樣嗎?細雨和教師的工作有什么相似之處?相似之處的得出也就解決了它的象征意義,難點迎刃而解。
小語界的前輩張志公先生曾說過關于“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幾個來回的”主張,從教學大綱的規定則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應該做到讀寫結合,而從讀中學寫,讀是基礎。因此,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主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旨在讓學生領悟范文的風采,予以借鑒,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讀理層次;二讀憶中心;三讀探特色。
在第三個步驟中,以話題“范文在寫作上哪些方面值得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設計典型:典型的時間(早晨上班,時間相對緊迫);典型的環境(蒙蒙細雨,更兼遠路,為人物提供了活動的跳舞臺);典型的人物(剛剛病愈的媽媽,體質虛弱);典型的事件(以“我”的心理活動作鋪墊,以“口角之爭”的對話和提示語把事件寫得詩意蔥蘢)。
通過探討,讓學生明白:假如沒有在這樣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間,人物就無法表現自己的品質。因此在寫作文時,有必要適當予以虛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