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學實錄
生: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深化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師:語文老師會說——
生: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深化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師:數學老師還會說——
生: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深化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師:我們還會聽到英語老師也會說——
生: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深化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在不確定中,我們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師:體育老師還會說——
生:在不確定中……
師:你們還想聽嗎?
生:不想了。
師:為什么不想聽了?這么深刻的哲理呢!
生:我要聽。
師:那你繼續讀。(眾人大笑)
生:不是想讀
師:讀了這么多遍,你的感覺怎么樣?
生:感覺很煩。
師:再好的話聽多了也會覺得很煩。我們會在心里說,我都知道了,你不要再煩我了!關鍵不是在于說多少遍,而在于記在心里。
再好的道理,再深刻的道理、再有意義的話,如果反反復復地就這么說,任何人都會覺得厭煩,這不奇怪。
林清玄這么一位優秀的作家,也講了這個道理,你有沒有覺得厭煩?
生沒有反應。
師:你有沒有想過,他使用什么辦法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而讓我們不覺得厭煩?他和我們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體育老師說的話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反應。
師: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快速地瀏覽課文。他先寫了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你有發現?不要忙著說,再看一看,想一想。
生:他先寫了個故事,把澆水的時間不一定
師:你說清楚了兩點。一是沒有直接講道理,先寫了一件事后說道理這樣的寫法叫做什么?
生:叫做烘托
師:烘托?叫做借事喻理。(板書)
生齊讀師:在一件小事中寫一件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就叫做借事喻理。
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寫的?你還有發現么?
生:他首先提出疑問,然后通過種樹人的回答得出自己的想法。這是烘托。
師:我告訴你啊,這不叫烘托,不烘也不托。他先寫發現種樹人的奇怪表現,奇怪的……越來越奇怪的……更奇怪的……一個一個的問題,叫做層層設疑。(板書設疑)通過種樹人的回答解答了疑問,這還不夠,最后我悟到了一個人生哲理,這時解疑(板書解疑)悟到人生道理(板書悟理)
生(齊讀)設疑——解疑——悟理
師:所以我們讀起來感覺引人入勝。
還有發現嗎?
生:我覺得他用樹苗比喻人。
師:從樹寫到了人,這個寫法比較高明。
生: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我覺得是列數字。
師:列數字?你能用科學的眼光來發現!(眾人笑)像這樣“有時……有時……有時……”來說明并沒有規律,這種寫法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