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恩的井》說課材料
一、教學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熱愛、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了解、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精華,具有廣闊視野和創新能力,成為對國家、民族、人類有責任感的現代公民。”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課標,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力求實現兩個轉變。
1、課堂角色的轉變
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體,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發展學生個性的理念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了充分實現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渠道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瑞恩的井》一課體現正確、積極、有意義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在課前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搜集與本文相關的資料;在講課時可就此話題展開討論。
2、學習方式的轉變
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求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變學生的苦學為樂學。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通過多種互動的交流,給每個學生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并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發問、探究,通過自主的嘗試、實踐升華為學會學習。《瑞恩的井》一課中可就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讓學生自主解決。
二、說教材
1、教材內容、地位和作用
《瑞恩的井》選自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地球家庭拓展閱讀中的一篇文章。拓展閱讀是對本單元前三篇思想內容上的補充和升華,本文的內容體現了“責任”,對學生有極強的教育意義。《瑞恩的井》講的是加拿大男孩瑞恩,為了能實現自己心中的愿望:為處在饑餓、疾病中的非洲兒童打一口井,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賺到了打井所需要的70美元(完成這篇文章時,募捐已達60000元),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展現了男孩瑞恩美好的心靈,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真理——真誠而無私的愛是沒有國界的。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導學生從人物語言、舉止上去把握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
3、培養學生瀏覽、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能過“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體驗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1、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有意義的人生觀、價值觀
2、激勵學生超越自我,實現夢想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從人物語言、舉止上去把握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
2、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
三、說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了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來進行準備。
a)學生懂的教師不講
本文語言通俗、內容比較淺顯,因此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讀,對于重難點的突破應鼓勵學生自已概括、總結,這樣既會給學生體現個性發展的機會,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b)學生不懂教師點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