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蘇教國標版六年級第十一冊)
你能把這令人震撼的畫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指名朗讀)
過渡:救援人員看到這一幕已是眼含熱淚,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還有誰呢?獲救的學生、一位老師
4、引讀:“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
這段話中哪個詞會深深地吸引你的眼球?(注意:飛身)一個“飛身”讓你又一次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譚老師?(機智果斷、奮不顧身、舍生忘死)
5、出示:一位老師的話。
引讀: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1)理解“生死攸關”:
同學們,什么叫“生死攸關”? 如果在地震發生的那一瞬間,譚老師不顧那四位同學,離開教室,他就能獲得……但他選擇了留在教室,保護四位學生,因而他失去了……這就叫“生死攸關”。
(2)師:譚老師為什么會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舍生取義、把生的希望讓給學生,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呢?這就是作為英雄的本色。
6、導語:然而,英雄不是偶然誕生的,譚老師平時的言行就告訴我們:偉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偉大。平時譚老師總是在課堂上這樣教育學生。(出示:譚老師課堂上的講話)
齊讀——“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這就是譚老師的人生格言。譚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毅然選擇了舍己救人。
讀到這,你能將譚老師沒有說完的話接著說下去嗎?
出示:人生的價值是 ,是 ,是 ……
7、小結:為了讓譚老師的光輝形象更加完美,作者引用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的話,這也是側面烘托。這樣的烘托,讓我們更深刻地了體會到譚老師的舍生取義是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源自譚老師對學生們父親般的無私大愛,他的姿勢,讓我們深深地震撼。
五、精讀第三處
1、引讀十一自然段。
導入:譚老師是一位特級教師,在學生眼里(引讀)生:——“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師:在教師眼里,譚老師是最愛孩子的,他在操場上看到一顆小石子都會撿起來,生怕學生玩耍時受傷,然而,同學們(引讀)——
生:“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師讀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這是課文中第三處出現的譚老師的最后的姿勢。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這句話,老師設置了一道小練習,看誰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練習紙,一起來試試吧。
出示練習題:“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犧牲時的自然姿勢,但正是這一姿勢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這是一個________的姿勢,是一個_________的姿勢,是一個_____的姿勢,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個姿勢將是人們__________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