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夾竹桃》第二課時。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學情分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八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單元主題為“詠物抒懷”,共安排了3篇課文,《廣玉蘭》、《夾竹桃》、《古詩兩首》,寫了四種物,讓我們感受到了它們身上蘊藏的高貴品質。
新課標中指出:要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夾竹桃》正符合這一特點,能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夾竹桃》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寫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里,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語言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經意間流露出這位“學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說學情分析
本課為蘇教版第12冊中的一篇美文,相對于高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并對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并非難事。然而雖然學生都見過夾竹桃,在他們的頭腦中夾竹桃只是一種極為普通的植物,通過語言文字了解夾竹桃的韌性以及月光下的夾竹桃給人帶來的幻想,從而更準確地感知美、表現美,則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三、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結合教材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訂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為什么喜愛夾竹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標提倡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但感悟與體會不能泛泛而談,需要結合具體的詞句來談。而理解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又是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的,因此,本課的學習重、難點定為:讓學生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對夾竹桃的韌性的贊美以及感受作者構思的奇妙,想象的貼切、新奇,從而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四、說教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采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夾竹桃可貴的韌性及花影迷離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