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習作3》教學設計
(3) 要寫出獨特新鮮的感受,要將自己相關的事情寫進文中,要寫出自己深受教育的體會,這樣才能避免內容空泛、雷同,真正做到有“感”而發。 ( 板書:情是紐帶 )
教師小結:同學們講的都很有道理。總之,寫讀后感,讀是基礎,情是紐帶,感是核心。我們應在讀上下功夫,準確地把握原文的主旨;在情上求共鳴,注意與書中的人物、作者的心靈進行碰撞、溝通:在感上做文章,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獨特新鮮的感受。下面就請大家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通過我們面前的電腦盡情地抒發出來。
( 教者充分發揮了范文的引領示范作用。在讓學生盡情交流的基礎上,畫龍點睛地作了寫作方法的精要指導,使學生從“有話想說”到“有話會說”,從“想”寫到“會”寫。另外,網上作文使學生的表達及下一步修改更為便捷、通暢。 )
三、自由習作,教師點撥
1 .網上作文,寫出感想 ( 教師巡視指導 ) 。
2 .利用網絡交互功能,分小組交流學生的習作或習作片段。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充分發揮網絡的交互功能,使學生間的差異得到了互補和完善,提高了學習速度和效率,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另外,讓學生借助網絡環境學習,引導學生從小就關注“網絡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價值引導。運用校園網學習,拓寬了課堂空間。這也是一種對傳統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革。 )
四、集體評議,自主修改
1 .集體評改。課件出示例文:一位同學在讀了海倫 ● 凱勒所著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后,深深為之感動,寫下了這篇讀后感。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這篇文章,并試著圍繞以下三個方面或就其中一個方面對它進行簡要的評點:
(1) 是否有“讀”有“感”,由“讀”引出“感”,以“感”為主?
(2) 引用原文是否得當、簡潔?
(3) 所寫之“感”是否聯系實際?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王宏彬
《假使讓我眼亮三天》這篇文章,作者是美國的海倫 · 凱勒。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氣讀完之后,細細咀嚼,不由得感嘆起來。海倫 · 凱勒出生只有十九個月時,就因病雙目失明。從此,她就一直在黑暗的漫漫長夜摸索著生活,長久的盲人生活使她倍感眼睛明亮的寶貴。她熱愛我們這個美麗新鮮、充滿生機的世界,卻為不能用眼睛觀察,只能用手觸摸感到遺憾。于是,她非常羨慕那些有一雙明亮眼睛的朋友們,羨慕他們能夠輕松方便地觀賞大自然的美景,能夠用眼睛去洞察別人的內心世界,而那些朋友對于這些總是視而不見。于是她便得出了結論:“耳明眼亮的人看到的東西是很少的。”
海倫說:“只有聾子才看重自己的聽力,也只有瞎子才珍惜眼睛明亮的寶貴,對于已經有的東西不以為然。對于沒有到手的東西極為乞求,這也許是人的共性。”如果再過三天你的眼睛就要瞎了。那么在這三天里你會特別珍惜你的視力,你會好好看看你認為最寶貴的東西,以免當你什么也看不見的時候后悔悲哀。如果你三天之后就要死了。那么你能在這僅有的三天里做出多少事來啊 !
我和我周圍的不少人,都很珍惜自己的寶貴年華。每當一學期結束,我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時,總是近乎于驚奇地發現,我所得到的知識是那么少。一百多天也是個很長的時間了,每天除了那八九個小時,其余那么多的時間都在干著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