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教學設計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shù):131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jié),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xiàn)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xiàn)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xié)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 談話導入
教師導語:上節(jié)課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我們初讀了課文(教師板書:初讀),我想同學們一定有不少收獲,能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一下嗎?
過程預設:
*學生從字詞掌握、朗讀情況、課文內容等方面進行學習心得交流。
預設理念:
*重點讓學生練說課文主要內容。
*重點檢查學生對大臣勸說和少年勸說(螳螂捕蟬的故事)的朗讀情況。(出示小黑板)
預設理念:
二、 揭示目標 激疑深入
導語:學習貴在生疑呀,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讀書能讀出疑問這也是同學們的收獲,上節(jié)課同學們讀出了很多疑問,有的是“小疑”已經(jīng)解決,還有哪些疑問沒解決的?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師生共同梳理疑問
(為什么大臣的勸說不成功,而少年卻能讓吳王改變主意?……)
*揭示本課教學目標
教師導語: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
三、 重點突破 深入研讀
導語:對!少年通過《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吳王改變了初衷,他想告訴吳王一個什么道理呢?你能從文中找出他直接說明的那句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