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教學目標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1、請跟著老師一起書寫課題。(1)螳螂是什么?(昆蟲、益蟲)螳螂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形聲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舉例:蜻蜓。你們也找找看?(螞蟻、蝴蝶、螞蚱、蚱蜢)有些動物的名稱中有蟲旁,但不是昆蟲,舉例:青蛙、蛇、蚯蚓。(2)“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是一個八字成語。說一說此成語的意思。(3)今天學習的《螳螂捕蟬》這篇文章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二、檢查預習情況。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認讀后齊讀。諸侯國 稟報 固執 毫不介意 不堪設想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隱伏禍患 勸阻2、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稟報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3、分節次開火車朗讀課文,糾正誤音,并畫出不理解的詞語。4、理解詞語的意思。(有的需結合上下文,在具體的語文環境中理解。)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3、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3、交流a、吳王是位固執、主觀、專橫的暴君相機出示句子: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1)“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3)學學這位 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然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b、大臣為國家著想相機出示句子: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c、事情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看來吳王的固執是有原因的。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五、細讀課文,了解結果。同學們,盡管大臣們極力勸阻,吳王的態度仍是如此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結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國的念頭。1、請同學們自由讀最后一節,邊讀邊把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2、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明白了什么?聯系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3、文章開頭說吳王固執己見,最后又交代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的寫作上的安排我們稱之為——首尾呼應。那么讀了這兩個自然段后,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疑問呢? (1)少年說了什么?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呢? (2)吳王說少年講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這正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重點。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起因 固執攻楚經過 巧妙勸說 前后照應結果 打消念頭 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十課——《螳螂捕蟬》。誰能用簡練的話來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課文講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們勸他,但他不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二、學習課文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①那么,少年是怎樣來講“螳螂捕蟬”的故事的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你能不能也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呢。 (學生準備)②指名講故事。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①好,同學們,少年通過講這個故事,他想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講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話。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