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讀書 用心對話
備課對于教師,就像是一日三餐,平常而不可或缺、不可馬虎。我認為,備課的最高境界當屬蘇霍姆林斯基、于永正。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借一位歷史老師的嘴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于永正老師在《備課斷想》中坦言:“真的,有時,早晨一睜眼就在想教材,想教法,想學生。”如此,還有什么課備不好呢?
備課,就其本質而言,是潛心讀書、用心思考的過程。讀什么書呢?當然是“博覽群書”,但在這里,我想更直接、更功利一些──讀課程標準、讀教材、讀“教參”(即《教師教學用書》)。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準則、是依據。于永正老師的教學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卻有一個“笨”方法,“把課程標準中各年段的教學目標復印下來,貼在備課本的首頁上”,做為“教學指南,經常翻看”,溫故而知新。但據我觀察,老師們卻忽略了讀課程標準,像學武不練功、砍柴不磨刀,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難免了。
當然,讀課程標準是長期之功,在此略過。拙文以我教學的《匆匆》一課為例,分享怎樣讀教材和教參、寫教案和教學反思。
一、潛心讀教材(語文,特指課文),與作者對話
教材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是政策性很強的課程資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第一,必須重視其他課程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第二,要堅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實現“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如何實現“用教材教”呢?潛心閱讀、認真鉆研教材是唯一出路。“這法那法,鉆研不透教材就沒法。”鉆研教材,一般要經歷以下三個步驟:
1.默讀,讀得懂。教師要潛下心來默讀課文,與作者展開充分的、“零距離”的對話,不僅要走進作者的心靈,還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不僅要努力把課文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時世界聯系起來,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和價值判斷。例如《匆匆》,我初讀時,認為它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無奈和惋惜,滲透著珍惜時間的意識。”細讀文本后,發現不僅如此,更表達出那個時代的、做為“道德良知”和“社會批判”的化身的知識分子,對前途的迷茫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所以,朱自清先生在短短的五個自然段、二十三句話、六百多字的文章中,一共有十二個問句!“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朱自清先生怎么會不知道“時間如流水,何時復西歸”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朱自清先生怎么會“除徘徊外”,什么也不剩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朱自清先生怎么會是“白白走這一遭”呢?他不停地追問、思索。為什么?因為處在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對人生懷疑、對前途迷茫,他只好反復地追問、不斷地思索。這種懷疑和迷茫,用文中的詞就是“空虛”、“茫茫然”、“掩面嘆息”、“徘徊”。因此,我把目標定位為“懂得珍惜時間,初步學習追問和思考人生意義”。
2.朗讀,讀得好。如果說默讀是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那么,朗讀就是“跳”出文本、呈現作者的內心世界,賦予文本以生命。因此,我認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老師的朗讀,要做到口中讀出聲音、眼中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手中讀出筆記。這樣朗讀,課文就“活”了、有“生命”了。老師朗讀得好,備課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師朗讀得好,課堂上才能自信地讓學生跟你讀。師生都能讀得聲情并茂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靈性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