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讀書 用心對話
二、專心讀教參,與編者對話
教參,即《教師教學用書》,是課堂教學的直接理論依據(jù),是教師備課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如果說讀課文,是與作者對話,那么讀教參就是與編者對話。與作者對話是基礎(chǔ),與編者對話是提升,與學生對話是目的,缺一不可。
教參的《說明》部分對全冊教材的基本結(jié)構(gòu)、主要特點、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是我們把握該冊教材的編排體系、教學目標、訓練重點和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jù),讓我們“胸有全冊”;教參的每個單元,先是“導讀”,提示整組教材的主題、特點、訓練點等,讓我們“胸有全組”;教參的每篇課文,包括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等,讓我們“胸有全篇”。教師讀教參,實際上是“站在編者的肩膀上”與作者對話,再加上讀教材時獨立地與作者對話,二者結(jié)合如鷹之兩翼,搏擊長空。
在充分讀教材,與作者對話,充分讀教參,與編者對話的基礎(chǔ)上,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就可以制定教學目標了。如《匆匆》一課,我把教學目標定為:①掌握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赤裸裸”等詞語。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嘗試運用。④通過搜集資料、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初步學習追問和思考人生意義。
我認為,讀教材、讀教參、思考,是準備具體的一節(jié)節(jié)課、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最直接、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它取決于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更取決于教師責任心的強弱。
三、用心寫教案,與學生對話。
讀懂了教材、讀活了教參、確定了目標,就可以思考怎么實施課堂教學了──設(shè)計哪些環(huán)節(jié)、提出哪些問題、安排哪些練習,怎樣導入、怎樣過渡、怎樣總結(jié)、怎樣引導,等等,簡要地寫一寫,即教案。由此看出,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備課的大部分工作是朗讀、閱讀和思考──我把它稱之為“隱性備課”。正所謂“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沒有“一輩子”之功,那有“15分鐘”之力!
我寫教案的時候,總是假想自己就在課堂、學生就在眼前,甚至于設(shè)計的練習、提問、引導、講解等針對哪些學生,都一清二楚。這樣寫教案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預設(shè)中與學生對話。比如我在《匆匆》的教學中,把課后思考練習“3.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再寫幾句。”改造為“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再寫幾句。如果不愿意寫的同學,可以把這幾句話摘抄下來。”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做、能做事。
四、耐心寫反思,與自己對話。
“教學反思”,實際上是與自己對話、與靈魂對話──課備得怎樣、上得如何,老師心里最清楚。課上完了,老師不妨靜一靜,像牛兒反芻一樣細細咀嚼、享受自己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杰作”,問問自己“我到底愛不愛你?”(這個“你”當然指課堂教學和課堂中的孩子。)如目標實現(xiàn)了嗎?講解、設(shè)問有啟發(fā)嗎?練習、輔導有針對性嗎?課堂生成用好了嗎?如果再上一次,將會做哪些調(diào)整、補充、改進和完善呢?等等等等,有所得就及時記錄下來。我們倡導課課都要反思,但是,不硬性規(guī)定課課都要寫反思,當然如果能寫下來,再好不過了。于永正老師說:“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jié)。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yōu)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在記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負面的東西會一下子變成正確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說,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獲!”如果能上網(wǎng)且做了博客的老師,把反思寫在自己的博客上,馬上就有同伴來閱讀,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勵、或幫助……多么美妙啊。因此,我說:“失誤,因反思而美麗;‘喜悅,因分享而永恒’。”如我在教學《匆匆》后,寫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