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讀書 用心對話
3.跳讀,用得上。老師讀課文,其目的是為了教學,為了引領學生重走你的讀書之路。學生讀得懂、讀得好,老師才算真讀懂、真讀好,這需要選擇一個引領學生讀書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在哪里呢?在課文的“附加”內容──單元組導讀和回顧以及課后練習。
(1)讀單元導讀和回顧,明確訓練重點。教材一般分單元組編排,每個單元一個主題或者一個重點訓練項目,編者在每組課文前編寫一段話加以提示。如《匆匆》編排在第十二冊第一組,編者在《第一組》中寫了三段話,提示單元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訓練重點:“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試著在習作中運用”等等。在單元小結的《回顧·拓展》中,總結了兩點:一是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二是獲得這種見解的方法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獨立思考,與“導讀”提示的訓練重點遙遙相對。由此,我們知道了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訓練方法等等。課堂教學就引導學生圍繞訓練重點展開閱讀和思考,有選擇地細讀精思,而不面面俱到。
(2)讀課后思考練習,明確教學思路。課后思考練習,往往就是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編者意圖的集中體現”(袁微子)。它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教與學的思路。換句話說,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讀自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獨立完成課后思考練習,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因此,備課時教師應該對課后思考練習進行分析,明白其意圖,必要時親自“下水”做一做。例如《匆匆》一課,編者編排了四道題,包括有感情朗讀、理解重點句、仿寫片段、背誦摘抄,帶著濃厚的“語文味”,與單元訓練項目協調對應。舉一例:“2.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聯系生活實際,和同學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道題,目的是啟發學生讀中用心感悟,落實課標提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是單元訓練重點,也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難點。
(3)讀生字詞,明白意思、練習書寫。課后生字新詞,老師要讀準字音、明白意思(一是查閱工具書;二是聯系上下文)。如本課兩個生字,“挪”、“蒸”,新詞“挪移”好理解,“蒸融”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說“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而不說“如薄霧,被初陽蒸發了”呢?我查《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中沒有“蒸融”這個詞,只好分別查“蒸”和“融”,再聯系上下文和作者的心情來體味,發現朱自清先生用詞極為考究。“融”有“融合”、“融化”、“融解”的意思,給人的感覺是柔和、是無痕,這與“薄霧”、“初陽”相稱、協調,更與整個文意──時間流逝的“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一脈相承。如果用“蒸發”就顯得生硬、突兀了。雖然這些不一定要講,但是老師要理解,“深入”才能“淺出”。
其次是練習書寫,老師要把生字詞寫得工整、規范、美觀,特別是“蒸”字,字形是難點。教師的板書,不僅要當學生的字帖,還要讓學生看清筆畫筆順。我們常看到,老師背著身,把板書的字寫在胸前的位置,說:“認真觀察老師的板書。”而學生只看見老師的后背。怎么辦?一是老師稍蹲下身子板書或把字寫得高一些;二是老師側著身子板書,讓所有的孩子都能看見老師的起筆、運筆、收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