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4篇)
《野草》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
新課程下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研討課——《野草》教學設計
執教:四都中心小學 陳成龍
教學目標:
1、聯系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深層次地閱讀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2、學習作者運用隱喻的手法,理清作者的思路,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通過質疑、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精神和主動探究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4、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交流、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野草的名詩名句,預習課文,準備質疑。
教師準備本課朗讀錄音,問題貼紙,小紅旗、寫背景資料的小黑板,朗讀伴奏帶等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寫了很多詩文來贊美野草,比如“國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今天我們來學習現代著名作家夏衍寫的散文《野草》(板書后齊讀課題)
3、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會想到什么?或者有什么疑問呢?
就讓我們通過學習來尋找這些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
大家先來聽聽課文的朗讀錄音,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跟讀,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三、猜問題游戲。
1、過渡:我們以前的學習都是由同學們自己找問題,再通過思考討論來解答問題的。這節課,老師想改變一下方法,和同學們做個小游戲,游戲名就叫做:猜問題。(板書)
2、介紹游戲規則。
老師手中有四個問題(出示問題貼紙背面),你們的任務就是:猜猜這四個問題是什么,并試著回答問題。猜對問題或回答對問題就獎勵一面小紅旗,看看最后哪個小組的紅旗多?大家想不想試一下?(生……)為公平起見,提問題時采用小組輪流,每次只能提一個問題;回答問題時則可以搶答,規則聽清楚了嗎?(生……)
聽清楚就開始吧!
(如果有同學急于舉手猜題,則告訴他要先認真閱讀尋找,小組討論后再提問,因為機會有限。)
3、游戲開始。
▲每一輪提問之前都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找問題,并要求每一組都事先把問題準備好,以防只顧找自己的問題使注意力分散了。
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
( 告訴我們植物種子具有超越一切的可怕力量。
告訴我們小草具有能屈能伸、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的生命力
告訴我們要像野草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有困境與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嘆氣,毫不畏懼,勇往直前。……)
很好,這雖然不是老師提的問題,但卻能幫我們了解整篇課文!
▲要等問題提出一并回答后才告訴學生有沒有猜對。
如果猜到,則表揚學生,比如:“這個小組真是厲害呀,這么快就猜到了,我們不僅要獎給他們小紅旗,而且把掌聲也送給他們,好不好?”“太棒了,你們真是提問高手呀!”等等。如果沒有猜到,也應該鼓勵他們,比如“這次沒猜到沒關系,還有下次機會”“加油,繼續努力”等等。
▲討論比較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朗讀、理解、感悟。
▲在提問和回答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提問和回答的完整性,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2)作者為說明種子的力氣大,舉了哪些例子?
(通過講述植物種子發芽的力量可以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完整地分開的故事。對,是在第幾段?怎么寫的,誰讀?
通過描寫小草的生長歷程。第幾段?全班讀)
“這個問題是不是呢?(貼問題)——這個小組真是厲害呀,這么快就猜到了,我們不僅要獎給他們小紅旗,而且把掌聲也送給他們,好不好?”(鼓掌)
這個問題誰回答的,也獎你一面小紅旗。
(3)小草生長過程中的力氣如此之大,文中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
(透、鉆、挺、掀翻。)
答對了,是不是老師的問題呢?先不告訴你們,我們先來體會一下這幾個動詞,現在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種子的生長過程是怎樣透、鉆、挺、掀翻的?
停,大家感受到種子生長的力量了嗎?——太大了。
(出示小黑板: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長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地壤里長,它的芽往地面上長……)如果換成這樣寫行嗎?讀一遍試一下?
(不行,透、鉆、挺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給我們同樣的感受。)是呀,可見用詞好壞對文章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以后在作文中也要注意詞語的用法。
這個問題是不是呢?(貼問題)——這個小組的同學真細心,連這個問題都能找出來,真不錯!紅旗、掌聲。
(4)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一粒種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植物種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兩句相似,有什么作用?“如此如此”是什么意思?
(如此如此:就像上面的說的一樣,或者就像上面舉的例子一樣。兩句意思重復,是為了強調種子的力氣之大)
雖然不是老師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是有價值的。還有,這個回答的同學,悟性很高呀!
(5)為什么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
(小草表面看是弱小的,它的力不是一般的力,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出來的,所以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
說得沒錯。
(6)種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力氣呢?
(種子看起來很弱小,但是在它身上有著“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正是由于有了這種頑強向上的生命力,所以它才是世界上最力大無比的。)
(7)作者為什么要贊頌小草的力量?
表揚提問的學生:真是個提問高手呀,問到點子上了!(貼問題)獎給你們一面小紅旗。(因為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這種力“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作者正是要借種子和小草的力量來喚醒人們,使大家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激發人們的斗志,堅定人們抗日的決心,號召全國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國家主權進行斗爭。)
因為這個問題是本文的中心點,回答這個問題要聯系時代背景,估計學生回答不上來,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第7自然段,并且,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段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a:是呀,作者為什么要贊頌小草的力量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7自然段,理解體會重點句子的意思,再回答問題。生閱讀討論后交流。
b:如果生不能聯系背景資料分析,教師:我們來看一段資料,走進作者當時所處的那戰火紛飛的年月,相信看完之后你對這句話會有更深的理解。
(出示小黑板資料,配樂朗讀: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入了我國東北等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的相持階段,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淪陷,日本侵略者則更加囂張,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在暫時的困難面前,有極少數人怕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想用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來向日本求和,并散布將要“亡國”的悲觀情緒。危急時刻,當時在桂林主持《救亡日報》編輯工作的夏衍寫了這篇極富號召力的雜文《野草》。)
再讀這一段。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
獎勵大膽回答的同學。
(8)“長期抗戰”為什么要加引號?
(暗指中華民族的抗日運動和只要生命存在就要奮起抗爭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不為敵人的強大所嚇倒,不因時間的漫長而停滯。)
(9)盆花、石塊、野草分別代表什么?這是運用什么寫作方法?
(盆花代表沒有經過困難磨煉,容易屈服于困難之下的人,這里特指國民黨反動派。石塊代表侵略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野草代表廣大的抗日民眾。
運用的寫作方法——隱喻(象征)。)
是不是這個問題呢?(貼問題)連這個問題也被你猜到了,佩服!獎勵紅旗!
(10)野草為什么“可以傲然地對那些玻璃棚中養育著的盆花哄笑?”
…………
四、結語。
如果鈴聲響,所猜問題還沒有全部出來,則留到下一課時繼續猜。
如果問題都出來了,則進行朗讀訓練。
板書設計:
野草
猜問題:
作者為說明種子的力氣大,舉了哪些例子?
小草生長過程中的力氣如此之大,文中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
作者為什么要贊頌小草的力量?
盆花、石塊、野草分別代表什么?這是運用什么寫作方法?
第二課時(略)
附:教學思路:
本課是圍繞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進行教學設計的。
主要環節是猜問題游戲,猜問題游戲不但可以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的提問,抓住重點提問,從而不斷地提高質疑水平。
因為學生提問具有不確定性,如面廣、量大、側重點不同等等,要引導學生圍繞課文重點質疑,較難把握,因此我盡量備好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充分估計學生可能提的問題,并加以引導,回答問題。
對學生的質疑要多表揚或者鼓勵。因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循序漸進的過程。
教后反思: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不斷地教學實踐,才能將教學理念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以下是教完本節課后的一些想法: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體現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新課程理念。
2、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游戲等趣味教學方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應的也就減少了人的動腦質疑的隋性。
3、正如備課時所想的那樣,學生提問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盆花代表什么?……”這個問題,本來估計學生會最后才提的,因為那時課文內容理解比較充分,回答也就會得心應手了,沒想到學生一開始就提這個問題,真有點“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所以,我反思著如何才能讓學生的提問“有序”起來,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
4、考慮不夠充分。現在是和平時期,戰爭硝煙離現在的小學生久遠,他們無從感知,也難以理解當時的艱苦程度,無法將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同中華兒女不愿當亡國奴,抗戰到底的決心聯系起來。因此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應該一開始就介紹寫作背景,使課文的學習能線索明確,中心突出,不必等到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才出示(設計本意)。
5、讓學生充分閱讀感知得還不夠。教學第一步就要讓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才能為后面的質疑、解答做鋪墊,那么要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在讀中感,讀中疑,讀中悟呢?這就是我接下來的教學要注意研究的了。
……
由于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時間較短,經驗欠缺,又因為本人教學水平有限,諸多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提供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野草 夏衍
有人問:世界上什么東西的力氣最大?答案紛紜得很,有的說是象,有的說是獅子,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金剛有多大力氣,當然大家都不知道。
結果,這一切答案完全不對。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是植物的種子。一顆種子可以顯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的。
有這樣一個例子。
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致密,堅固,生理學家和解剖學家用盡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開來,都沒有成功。后來有人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要剖析的頭蓋骨里,給以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使種子發芽。一發芽,這些種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完整地分開了。植物種子的力量竟有這么大!
這也許特殊了一點,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見過被壓在瓦礫和石塊下面的一棵小草嗎?它為著向往陽光,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窄,它總要曲曲折折地、頑強不屈地挺出地面來。它的根往土里鉆,它的芽向地面透,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終于被它掀翻了。一顆種子的力量竟有這么大!
沒有一個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確誰都比不上。這種力是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能阻擋它,因為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一顆有生命力的種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而落在瓦礫堆里,它決不會悲觀,決不會嘆氣,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煉。生命開始的一瞬間就帶著斗志而來的草,才是堅韌的草。也只有這種草,才可以傲然地嗤笑那些養育在玻璃棚中的盆花。
《野草》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2
《野草》教學反思
《野草》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通過描寫植物的種子神奇的力量,表達了作者對野草頑強生命力的高度贊頌。文章表面上是在寫野草,實際上是號召民眾起來反抗,學習野草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說實話,這篇文章,我已經教過好多次,每次都會被深深地打動。然而,卻很少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學習課文,體味情感。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開課伊始,以《種子的力》這個故事導入,引領學生透過故事,感受種子的力可以超越一切,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學生:“孩子們,我們現在將小草和石塊進行一下比較,看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引領學生抓住“鉆、挺、透”三個動詞,體會小草掀翻石塊的事例。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小草與石塊力量的懸殊,對小草油然而生敬意。學完課文后,我進行了拓展說話練習:“同學們,假如,你是一顆悲觀的種子,見到了一株在惡劣環境中頑強不屈生長出來的小草,你會怎么說?假如,你是一棵小草,當溫室中的玫瑰花嘲笑你的時候,你會怎么說?如果,你是生長在沃土中的松樹,你是否會嘲笑那生長在破巖中的松樹?”孩子們的回答很是精彩,因為,他們已經把心融入到了課文當中。
這節課上完后,我有很多收獲。整節課,我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處理重點詞句的時候,能很好地讓學生抓重點詞去體會,學生有精彩的回答時,能夠及時地鼓勵學生。但是這節課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我評價的話語顯得比較單一。再有,在對處理重點詞句時,沒有更深地去挖,比如:“鉆”和“石塊如何重”,鉆只是讓學生談了談,讀了讀句子,就過去了,沒有讓學生談清楚鉆到底什么意思。總之,這節課既有收獲,又存在不少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針對我存在的問題,加強練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野草》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了夏衍的《野草》一文,很有感觸。說實話,這篇文章,我已經教過好多次,每次都會被深深地打動。然而,卻很少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學習課文,體味情感。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于是,我這樣設計了本課的教學:
開課伊始,引領學生透過兩個故事,感受種子的力可以超越一切,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引領學生抓住“鉆、挺、透”三個動詞,體會小草掀翻石塊的事例。然而學生只是泛泛而談,我這樣引導:孩子們,我們現在將小草和石塊進行一下比較,看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于是,孩子們給出了這樣一些答案:小草,柔軟;石塊,堅硬。小草,輕;石塊,重。小草,有生命;石塊,無生命......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小草與石塊力量的懸殊,對小草油然而生敬意。我適時地問道:“種子被埋在土壤里,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明。可是,它為了陽光,為了生之意志,在頑強不屈的挺出地面來,你們想說些什么。”于是,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開始加深,朗讀也自然很有感情,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孩子們,聽著你們的朗讀,劉老師仿佛看到了小草的能屈能伸,看到了小草頑強不屈的身影。我想,這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力,而是一種看不見的——”孩子們異口同聲: “生命力!”
夏衍又是怎樣解讀生命力的?當學生找出答案,我給學生補充了一段抗日戰爭的資料,孩子們聽后義憤填膺,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愛國志士,看到大片國土淪陷,你一定會這樣說:——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知的力。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勇士,看到賣國者向日本帝國主義者卑躬屈膝、點頭哈腰的時候,你一定會這樣說:——。同學們,作為當代的小學生,回想革命先烈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你一定也是熱血沸騰,你一定會這樣說:——此時,課堂氣氛已經推向了高潮,孩子們的朗讀已經變成了發自心底的呼喊。
學完課文最后一段,我進行了拓展說話練習。同學們,假如,你是一顆悲觀的種子,見到了一株在惡劣環境中頑強不屈生長出來的小草,你會怎么說?假如,你是一棵小草,當溫室中的玫瑰花嘲笑你的時候,你會怎么說?如果,你是生長在沃土中的松樹,你是否會嘲笑那生長在破巖中的松樹?孩子們的回答很是精彩,因為,他們已經把心融入到了課文當中。
上完課很久,心情還無法平靜。以前教《野草》從來沒有達到過這個水平。所以,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師的導語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導語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評價語言的機智,使得學生很快就能夠進入預想的教學氛圍。功夫要多下在備課上,這話一點也不假哦!
《野草》教學反思
今天,學《野草》這一課,這節課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
學課文的第一部分時,我讓學生透過兩個故事,感受種子的力可以超越一切,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引領學生抓住“鉆、挺、透”三個動詞,體會小草掀翻石塊的事例。然而學生只是泛泛而談,我這樣引導:孩子們,我們現在將小草和石塊進行一下比較,看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于是,孩子們給出了這樣一些答案:小草,柔軟;石塊,堅硬。小草,輕;石塊,重。小草,有生命;石塊,無生命......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小草與石塊力量的懸殊,對小草油然而生敬意。我適時地問道:“種子被埋在土壤里,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明。可是,它為了陽光,為了生之意志,在頑強不屈的挺出地面來,你們想說些什么。”于是,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開始加深,
《野草》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3
再教《野草》一文,感觸頗深。以前也讀過、教過這篇文章,但沒有深刻地去思考,更沒有仔細地去想怎樣教給學生。而這次,我的眼前一亮,內心也被深深震撼了: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學習課文,體味情感。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一、立足文本,感悟學法
開始上課了,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課文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學生立刻答道: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種子的力量很大。
教師通過出示課件:
種子的力 ,
種子的力 ,
種子的力 ,
因此說,種子的力量是世界上力氣最大的。
反思:我在教學這一部分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先自讀課文所講的故事,透過故事用自己的語言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地敘述使更感受到了種子的力量是可以超越一切,這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匯報過程中,學生也感受到了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
二、換字對比,感悟用詞
在感悟野草生命力頑強時,引導學生抓住“鉆、挺、透”三個動詞,體會小草掀翻石塊的事例。學生剛開始體會的不深,但我絲毫不著急,話鋒一轉,問學生:“如果把‘鉆、挺、透’三個字換成‘長’可以嗎?”學生立刻說不行:“三個‘長’字重復。沒有這三個動詞更能表達小草的頑強。”……“我想,這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力,而是一種看不見的——”孩子們異口同聲:“生命力!”“就讓我們讀出對這種頑強的生命力的感悟吧!”這時孩子們的朗讀投入極了。
反思:“鉆、挺、透”都帶有長的意思,但比起“長”來就更顯得艱難,直接能讓學生想象到小草面臨重重困難不屈不撓,最后沖破一切重圍生長不止。僅僅是我們平時常用的一個換字對比練習,就輕而易舉地讓學生體會到了小草的頑強不屈,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在作文中應該認真斟酌用詞,提高自己作文水平。
三、設置情境,感悟朗讀
夏衍又是怎樣解讀生命力的?當學生找出答案,我又給學生補充了一段抗日戰爭的資料,孩子們聽后義憤填膺,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她設計了這樣一個引讀環節: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愛國志士,看到大片國土淪陷,你一定會這樣說:——
生: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勇士,看到賣國者向日本帝國主義者卑躬屈膝、點頭哈腰的時候,你一定會這樣說:——
生: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師:同學們,作為當代的小學生,回想革命先烈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你一定也是熱血沸騰,你一定會這樣說:
生: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師:這種力足以使中國人民精神倍增,因為:
生: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師:這種力足以使中國人民趕走侵略者,取得勝利,因為:
生: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師:這種力足以使我們看到光明的未來,因為:
生: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此時,課堂氣氛已經推向了高潮,孩子們的朗讀已經變成了發自心底的呼喊。
反思:這篇文章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較遠,他們沒有切身的體會,所以并不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對野草的贊美,教師此時適時地為學生提供了抗日戰爭的資料,使學生通過資料讓他們走進那個時代,知道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激發了他們的憤慨,教師的導讀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步步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心里,發出了作者久在心中的吶喊聲。
四、結合時機,運用語言
學完課文最后一段,我進行了拓展說話練習:寫出自己對生命的感言:
出示課件:
1.假如我是一粒小小的種子,隨風飄落在石縫里,
我會 。
2.假如我是一棵不知名的野花,面對嬌艷的百合,
我會 。
3.假如我是一株不起眼的矮松,仰望參天的樹木,
我會 。
孩子們的回答無疑都很是精彩,因為,他們已經把心融入到了課文當中。
反思:講完課后,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我想:要想上課達到這樣的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師的導語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導語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評價語言的機智,使得學生很快就能夠走進作者,走進文本,進入預想的教學氛圍,這時的上課就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了。
功夫要多下在備課上,這話真是一點也不假!
《野草》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4
今天教學了夏衍的《野草》一文,很有感觸。說實話,這篇文章,我已經教過好多次,每次都會被深深地打動。然而,卻很少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學習課文,體味情感。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于是,我這樣設計了本課的教學:
開課伊始,引領學生透過兩個故事,感受種子的力可以超越一切,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引領學生抓住“鉆、挺、透”三個動詞,體會小草掀翻石塊的事例。然而學生只是泛泛而談,我這樣引導:孩子們,我們現在將小草和石塊進行一下比較,看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于是,孩子們給出了這樣一些答案:小草,柔軟;石塊,堅硬。小草,輕;石塊,重。小草,有生命;石塊,無生命......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小草與石塊力量的懸殊,對小草油然而生敬意。我適時地問道:“種子被埋在土壤里,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明。可是,它為了陽光,為了生之意志,在頑強不屈的挺出地面來,你們想說些什么。”于是,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開始加深,朗讀也自然很有感情,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孩子們,聽著你們的朗讀,劉老師仿佛看到了小草的能屈能伸,看到了小草頑強不屈的身影。我想,這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力,而是一種看不見的——”孩子們異口同聲:“生命力!”
夏衍又是怎樣解讀生命力的?當學生找出答案,我給學生補充了一段抗日戰爭的資料,孩子們聽后義憤填膺,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愛國志士,看到大片國土淪陷,你一定會這樣說:——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知的力。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勇士,看到賣國者向日本帝國主義者卑躬屈膝、點頭哈腰的時候,你一定會這樣說:——。同學們,作為當代的小學生,回想革命先烈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你一定也是熱血沸騰,你一定會這樣說:——此時,課堂氣氛已經推向了高潮,孩子們的朗讀已經變成了發自心底的呼喊。
學完課文最后一段,我進行了拓展說話練習。同學們,假如,你是一顆悲觀的種子,見到了一株在惡劣環境中頑強不屈生長出來的小草,你會怎么說?假如,你是一棵小草,當溫室中的玫瑰花嘲笑你的時候,你會怎么說?如果,你是生長在沃土中的松樹,你是否會嘲笑那生長在破巖中的松樹?孩子們的回答很是精彩,因為,他們已經把心融入到了課文當中。
上完課很久,心情還無法平靜。以前教《野草》從來沒有達到過這個水平。所以,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師的導語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導語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評價語言的機智,使得學生很快就能夠進入預想的教學氛圍。功夫要多下在備課上,這話一點也不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