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通用17篇)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發布時間:2022-12-15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通用17篇)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

  作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 張 亮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其實,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從你身邊擦肩而過。你能不能成為真理的發現者,這要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看你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看你有沒有敢于堅持真理的勇氣,看你能不能從偶然中抓住必然。

  一位奧地利醫生,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一個夢。

  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

  于是,他把兒子當成了“試驗品”:每當兒子睡覺時,他便守在旁邊。一旦發現兒子眼珠子轉動,就叫醒兒子,兒子總是說做了一個夢。

  醫生又細細地觀察他的妻子,后來又觀察了鄰居,都發現同樣的情況。于是,他寫出了論文,指出了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在做夢。

  他的論文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注意。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作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萬安中學 葉緣菲

  有一名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認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現它,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索真理的勇氣。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相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一位有趣的奧地利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會不會與做夢有關?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根據眼珠子轉動的次數和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和長短。

  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千萬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100個問號之后,必能發現真理!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2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才獲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于發明了酸堿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后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并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于“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于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并“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于我們身邊,它并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幾個說理的句子,意義比較抽象,可能比較難讀,要多讀幾遍,讀通順。

  初讀課文時,要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并不要求學生做出準確的回答,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從字面上或者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理解。

  學生可能會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提出疑問,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轉的?什么是石蕊試紙?什么是鹽酸?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知識面廣的學生來解答,也可以簡單地介紹,不要在科學術語上花太多時間。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個具體事例,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后,再從全文的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觀點。這樣更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課文。

  3.課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不同于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因此對這三個具體事例的研讀,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點。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么?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么樣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從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

  三個具體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可以讓學生在家里觀察,獲得直接經驗;有條件的話,石蕊試紙的酸堿測試可以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說理論述的句子,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學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

  5.課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所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寫法,還要求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練筆,要重視寫完后的交流評議,評議的重點是描述的具體事實是否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實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在比較閱讀中發現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后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注。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注,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并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后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后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五、相關鏈接

  1.葉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游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游未來》于2002 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石蕊試紙石蕊是一種枝狀地衣,可提煉出紅紫色的結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堿性碳酸鹽;這種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將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種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濾紙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試紙。

  石蕊試紙常用來檢定物質的酸堿性。如果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轉為紅色;若放入堿性溶液中,試紙則變成藍色。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3

  教學目的

  1、學會詞語:誕生 司空見慣  追根求源 機械 洗澡  逆時針 無獨有偶  玫瑰  百思不得其解  見微知著  領域

  2、了解課文中寫的三個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三個事例的內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科學精神)

  2、前面兩課告訴我們哪方面的科學精神?(18課:居里夫人堅定執著,為科學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的精神;19課:中國航天人團結合作、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的精神。)

  師:是啊,在前幾篇課文中,我們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國航天人身上精神。

  這一些科學精神是非常可貴,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學習的。而具有這些科學精神千千萬萬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學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們去敬重的。

  今天我們學習這個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讓我們繼續了解和感受可貴的科學精神,另外,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我們要來學習這種寫法。

  3、出示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齊讀課題,問: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

  二、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自學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1、讀通讀準課文。

  2、自學生字詞語。

  3、了解課文內容。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對課文內容的了解。

  提問:

  課文里講了哪幾個人物?(麻省理工大學教授謝皮羅、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奧地利醫生)課文寫了幾個事例?(三個)

  你認為這篇課文的體裁是屬于哪一類?(說理性文章或者議論文)

  2、檢查朗讀。指名四個學生分別來讀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檢查詞語。教師出示詞語。

  先讓學生自己讀讀詞語,想想哪幾個詞語比較難理解;指明朗讀詞語;重點理解一些詞語;齊讀詞語。

  重點學習詞語:誕生 司空見慣  追根求源 機械 洗澡  逆時針 無獨有偶  玫瑰    見微知著  領域

  司空見慣:意思(看得多了,不以為奇),近義詞(習以為常、屢見不鮮),反義詞(絕無僅有、鳳毛麟角)。書上“司空見慣的現象”指哪些現象?“司空見慣”還可以跟哪些詞語搭配?(司空見慣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近義詞(刨根問底、追本溯源)

  機械:“械”是形聲字,用械組詞。

  逆時針:給逆組詞。

  無獨有偶:意思(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舉例。

  見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隱約、明顯),意思(見到事物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領域:用域組詞。

  四、快速默讀課文。

  1、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用波浪線畫出相關的句子。

  2、課文舉了哪幾個事例?

  檢查

  1、指名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朗讀第一自然段。

  2、課文舉了幾個事例?舉這幾個事例目的是什么?(為了用事例說明這個道理。)

  3、找出課文中寫這三個事例的內容。(3、4、5自然段)

  五、初讀三個事例,了解三個事例的內容。

  下面我們來概括這三個事例主要內容,有一個自然段可以幫助我們來完成這個任務,哪個自然段?(讀讀第二自然段,看看這個自然段寫了哪幾個內容?)

  指明三個學生來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學再想想,分別講了什么?

  給學生一些時間,可以自己說說,也可以在同桌說或者在小組里說。

  請三個學生站起來說三個事例的內容。

  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老師出示三個事例的內容,再讓全班同學讀一讀。

  六、默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剛才我們已經說了,這篇課文是說理性的文章,也叫議論文,分哪幾個部分,在課題上邊寫出課文的結構,并且在書上分好段。

  檢查討論。著重討論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證明作者提出的觀點,是三個事例的總起和總結,所以應該分到第二段,

  教師板書:提出觀點——事例證明——總結全文

  七、小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示的句子。能依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2、難點: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點,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內容有關的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準備用一個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3、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二、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你為什么崇拜他呢?

  2、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的發現者,創立者,無不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探索,最后找到真理的。所以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3、板書課題,請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檢查預習,學習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畫出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或小組討論解決。

  2、課件出示重點詞語,交流學習方法,聽寫檢查掌握情況。

  3、指名接讀課文,檢查是否正確,通順,重點指導比較難讀的句子。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課件出示學習提示,學生自學:

  (1)、作者通過這篇課文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

  (2)、作者選用了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3)、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2、學生交流,教師小結

  五、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請生仔細地讀一讀這三個事例,想想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你還發現了什么?可以在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注。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3、每個小組選代表全班交流匯報

  4、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你還能列舉出這樣的事例嗎?生交流

  5、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畫出來,作出批注。

  6、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說明從中受到的啟示,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些句段

  六、感悟寫法,拓展練筆:

  1、交流學習收獲,著重強調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2、指導學生完成113頁“小練筆”作業,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當堂反饋

  布置作業:

  小練筆:依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板書設計:

  提出觀點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證明觀點

  總結觀點

  (見微知著  獨立思考  鍥而不舍  不斷探索)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5

  此文章已經被加入小學課本中。

  課文內容

  有人受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里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后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后,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么,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為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制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于化學實驗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一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有什么關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 ,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才獲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于發明了酸堿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后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并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于“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于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并“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于我們身邊,它并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作者簡介

  葉永烈

  筆名: 蕭勇、葉揚、葉艇

  性別: 男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30日

  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11歲起發表詩作,18歲起發表科學小品,20歲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21歲成為《十萬個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從事科普創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關心,并對葉永烈作了兩次批示:“調查一下,如屬實,應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葉永烈同志的工作條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勵科普創作,這項工作在世界各國都很重視。”(1979年3月4日)

  由于方毅同志的關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舉行隆重儀式,授予葉永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曾先后創作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普讀物700多萬字。曾任中國科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上海市科協常委、上海市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著名作品《十萬個問什么》,葉永烈是主要作者。

  電影《紅綠燈下》(任導演)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小靈通漫游未來》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作品一等獎,《借尾巴》獲全國優秀讀物獎,根據葉永烈長篇科幻童話改編的6集動畫電影《哭鼻子大王》獲1996年“華表獎”(即政府獎)。

  后來轉向紀實文學創作。主要新著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葉永烈自選集》;此外,還有《毛澤東的秘書們》、《陳云全傳》、《葉永烈采訪手記》、《星條旗下的中國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國》、《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戰》、《何智麗風波》等。

  即將出版《葉永烈文集》,共50卷,其中科普作品24卷。

  1989年被收入美國《世界名人錄》,并被美國傳記研究所聘為顧問。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

  自11歲起發表詩作。現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國內少有的勤奮高產的作家。早年曾是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的編導,業余科普作品為多,是《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科幻小說占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但真正圓了他“作家夢”的還是科普小品的創作。1959年,還在北大上學時,他寫了一本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寄給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這家出版社并沒計較作者的資歷,出版了這本書。這也為葉永烈成為該社《十萬個為什么》最早、最年輕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文筆活潑,葉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睞。二十歲的葉永烈的一個個“為什么”,被比他只小幾歲的讀者廣泛閱讀、傳誦。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萬個為什么》問世,葉永烈共為該書寫了500多篇科普小品。《十萬個為什么》一次次修訂再版,總印數超過一億冊。新版《十萬個為什么》增寫了許多新的“為什么”。最近,《葉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之中。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的年月里,時任上海電影制片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了十年動亂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標志著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

  在寫了《十萬個為什么》之后的第二年,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靈通漫游未來》。《小靈通漫游未來》雖然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萬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小靈通”是該書中的形象。《小靈通漫游未來》完成于1961年秋,書中的小靈通漫游未來世界,報道未來科學技術。《小靈通漫游未來》是我國“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說,出版后立即引起轟動,一下子印了一百幾十萬冊,成了當時的暢銷書。后來,以展望新的技術革命的燦爛前景為主線,葉永烈又創作了《小靈通再游未來》,于1984年出版,后來又出版了《小靈通三游未來》。

  隨著年歲的增長,葉永烈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寫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數十部長篇。1984 年后成為專業作家,以寫知名人物、高層人物、歷史傳記為多,人稱“舊聞記者”。主要新著為300萬字的七卷本《葉永烈自選集》;120余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還寫了150萬字的長篇系列《“四人幫”傳》;還有《陳伯達傳》、《陳云全傳》、《胡喬木傳》、《反右派始末》、《星條旗下的中國人》、《五七年的血淚》、《毛澤東的衣食住行》、《馬思聰傳》、《真實的朝鮮》等大部頭著作。作品曾獲獎80 余次,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韓、德、意、泰、香港、中國臺灣出版或發表。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國科協授予葉永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1989年被收入美利堅合眾國《世界名人錄》,并被美利堅合眾國傳記研究所聘為顧問。1994年受聘香港文學藝術家協會榮譽會員。

  [編輯本段]

  【著作】

  著有長篇紀實文學《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陳云之路》、《葉永烈采訪手記》、《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傅雷與傅聰》、《梁實秋的黃昏戀》,科普小說叢書《十萬個為什么》(合作)、《小靈通漫游未來》、《中國福爾摩斯》,紀實文學集《葉永烈文集》(50卷)、《葉永烈自選集》(7卷)、《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江青傳》、《張春橋傳》、《姚文元傳》、《王洪文傳》、《陳伯達傳》、《反右派始末》、《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行走美國》、《行走俄羅斯》、《行走中國》,中短篇小說集《愛的選擇》,散文集《葉永烈筆下風情》,雜文集《人才成敗縱橫談》,寓言集《偵探與小偷》,相聲集《圓溜溜的圓》等,共出版文學著作150余部。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6

  【課前準備】

  課前教師將《懷疑與學問》印發下來或做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團結就是力量。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誰來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格言?這些格言都闡明了真實的道理,所以我們也把它們稱之為真理(板書:真理),這些真理也常常成為我們的座佑銘,指導我們的言行。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 (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縱觀、漩渦、敏銳、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打破砂鍋問到底。

  ⑴ 指名讀詞語。

  ⑵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請大家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說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后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    (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說明從中受到的啟示,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人物 “?” 從“?”到“!”的過程 “!” 謝皮羅 為什么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敏銳地注意 緊緊抓住問號不放 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水的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波義耳 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 敏感地意識 一連串的問題 許多實驗:大部分花草受酸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制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奧地利醫生 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么關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連串的疑問 反復的觀察實驗

  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6、同學們,你們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么感受?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能不能到書上找到個詞來說說。(如“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善于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師小結:透過這個感嘆號,你還能感受到什么?(科學家們的驚喜、興奮、激動、驕傲、自豪以及給世人的震撼……)是啊,一個“!”凝結了多少難以名狀的情感啊!謝皮羅教授激動地對世人說(指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化學家波義耳驕傲地對世人說……;奧地利醫生自豪地對世人說……讓我們也堅定地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7、課文學到這,同學們對課題也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你還能補充這樣的事例嗎?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說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于我們經常閱讀的記敘文。

  三、拓展閱讀,隨文練筆

  1、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論說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四、隨文練筆

  作者運用三個具體事實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觀點。我們也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一次小練筆,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團結就是力量”  (示課件──小練筆: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團結就是力量”……)

  【板書設計】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 ?

  不斷探索

  獨立思考

  鍥而不舍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選自顧頡剛《通俗論集》)   ⑴ 自讀自悟。

  ⑵ 全班交流,說一說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什么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2、讀了兩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說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等等。

  3、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7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能力目標:體會作者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并試著運用。情感目標:體會文中科學精神的內涵,受到啟發并思考科學精神對自己的影響。二、重難點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學習并試著運用“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三、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能力目標:明確課文提出的觀點,概括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情感目標:對文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感興趣,愿意去探索。二、     重難點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明確課文提出的觀點,概括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目的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課題引入 (培養質疑能力;激發興趣) 1、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談論自己的見解及疑惑 3、梳理問題(預設): *“真理”是什么? *必須要提“一百個問號”才能找到真理嗎? *課文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1、讀課題 2、交流自己對課題的理解或疑惑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達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1、檢查預習情況,正音,重點指導較難讀的句子。 2、指導生字的書寫。 3、引導學生再次讀書,理解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詞語,表揚好的解詞方法。(預設) 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4、引導學生三讀課文,理清脈絡: *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這個觀點出現在課文哪里? *作者運用了哪些具體事例來說明自己觀點的,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嗎? *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你能試著給課文分一下段嗎? 1、主動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學生傾聽、評價。 2、交流對生字的識記方法,提醒大家要注意的生字。 3、再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詞語,伙伴交流并解答。 4、三讀課文,先自己試著理清脈絡,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向大家匯報。   三、總結讀文收獲 (激起繼續探究的興趣) 1、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問題,試著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2、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讀懂。(預設) *怎樣才能提出“一百個問號”? *是不是只要提出“一百個問號”就一定能找到真理? 1、先自己思考,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2、思考、交流。

  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能力目標:體會作者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并試著運用。情感目標:體會文中科學精神的內涵,受到啟發并思考科學精神對自己的影響。二、重難點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學習并試著運用“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目的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引入 (復習;激趣) 1、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回憶本文的觀點,總結寫法:開門見山,提出觀點,而且以觀點命題,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2、引導學生講一個在生活遇到的,很感興趣但不知道答案的“為什么”,并思考自己沒有從中找到真理的原因。 3、那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到底什么意思呢?尋找真理的道路到底該如何走呢?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探索一下。 1、讀題,回憶課文的觀點以及觀點出現的地方。 2、回想生活中的問號,進行交流,思考自己沒有從中找到真理的原因。(預設) *沒有繼續探索。 *知識能力有限,不會解答。 *沒探索出來就放棄了。 *不知道該怎樣去尋找答案。 二、研讀課文,受到啟示(理解觀點含義,體會寫作方法) 1、文中列舉了三個具體事例來解釋、證明這個觀點,它們分別是什么?   2、引導學生發現這三個事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點撥: *這些現象用文中的詞語來形容就是——“司空見慣”。           3、看來要想找到真理首先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可是我們也觀察、思考了,為什么卻沒有找到真理呢?從“問題”到“真理”的道路該如何走呢? 請你再來讀一讀這三個具體事例,看看他們發現現象后都做了些什么,是怎樣一步步找到真理的。請畫出有關的語句,想一想:你從句子中的哪些詞語發現了他們成功的秘訣,在下面打上著重號,并在旁邊寫下你的想法或感悟。 點撥:這一連串的問題就叫“追根求源”“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反復的試驗與研究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尋找真理的道路并不容易,需要鍥而不舍的精神做支撐。 4、至此,尋找真理的道路你找到了嗎?誰來概括地講一講?       5、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各指什么,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么?   6、在科學史上,從細小的生活現象找到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引導學生舉例。思考這些事例對自己的啟示。 指點寫法: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別人理解并認同自己的觀點。 7、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到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指點寫法:課文最后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觀點,令我們印象更加深刻。 1、默讀課文,找到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回顧它們主要講什么。 2、再默讀課文,發現這三個事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預設: *它們都是講科學家發現真理的。 *它們都證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 *事例中的人物都是從生活中的小現象發現真理的。 3、根據閱讀提示潛心讀文,發現從“問題”到“真理”的道路: “一連串的問題”和“反復的實驗與研究”                         4、從事例中概括尋找真理的過程:先關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從中發現問題;然后不斷地發問,不斷地解決疑問;最后,找到真理。 5、讀第二自然段,明白這一段是對觀點的解釋,思考“?”和“!”各指什么,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么。 6、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事例。思考這些事例對自己的啟示。     7、讀課文,找到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 三、總結全文(學習寫法) 總觀全文,我們發現作者的寫作方法是什么? 總結寫法:先提出觀點,再用具體的事例來解釋、證明觀點,最后重申觀點。 四、小練筆(學以致用) 1、引導學生寫小練筆:     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是成功之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注意:描述的具體事例一定要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點。 2、評讀一篇小練筆,指導學生如何修改 1、根據小練筆的提示進行練筆。               2、聽評小練筆,知道應該從“描述的具體事例一定要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點。”兩方面來修改。   五、作業 出示作業: 1、跟伙伴交流自己的小練筆,進行修改。 2、摘抄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再找一些類似的科普故事讀一讀。 讀作業

  板書設計: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提出觀點?              ????……關注現象,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           具體事例發現問題          不斷解疑                    !!!!……            !                重申觀點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8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2、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     精讀多練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說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后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說明從中受到的啟示,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說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于我們經常閱讀的記敘文。

  三、拓展閱讀,隨文練筆

  1.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論說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選自顧頡剛《通俗論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說一說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什么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2.讀了兩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說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等等。

  3.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四、作業設計:

  1、修改小練筆。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觀點)      28、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渦            看出問題

  (事例)    紫羅蘭的變色            實驗研究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發現發明

  (總結)    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不斷探索

  教學反思

  課文的題目,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一、積極性被調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點、思考、交流、匯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

  二、心弦被撥動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么?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么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弦。

  三、心靈被觸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并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說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么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蘊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嘆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學生在閱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9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課題,齊讀。請學生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3、明確:題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觀點。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課文是怎樣論證這一觀點的?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檢查詞語: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鍋問到底。

  3、理解“見微知著”。

  4、文中科學家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

  根據生答板書:漩渦、變色、轉動;自轉、試紙、做夢

  5、小結:科學家們從這樣微小的事情當中發現真理,這就是“見微知著”。

  三、品讀感悟課文3——5自然段

  1、科學家們發現問題以后,是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嗎?(板書:? !)

  默讀課文3——5自然段,用“--------”劃出這三個小故事中描寫科學家反復實驗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

  ●于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

  2、品讀第一句,感受科學家研究過程的艱辛

  1)生自由讀一讀句子。

  2)指名讀,生評價。(“緊緊抓住”、“反復”讀重音)

  3)齊讀。

  4)為什么要強調“緊緊抓住”、“反復”這兩個詞呢?“反復”、“反復”,你讀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實驗的過程是漫長的,是艱辛的,請同學們仔細地、反復地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謝皮羅教授會在怎樣惡劣的條件下艱難地做著實驗?(生自由讀后回答)

  5)創設情境,教師引讀。

  我們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們都躲在溫暖的被窩里享受著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熱得讓人窒息,但……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寒,……

  6)困難再多再大,謝皮羅教授從來都不曾放棄過,從這可以看出謝皮羅教授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呢?根據生答板書:鍥而不舍

  3、品讀二、三兩句,進一步感受真理誕生的過程。

  過渡:不僅謝皮羅教授具有這樣的精神,同樣的,化學家波義耳和奧地利醫生一樣具有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這兩句話又該強調哪些詞呢?指導朗讀二、三兩句話。

  2)請同學們用心地讀一讀4、5兩個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學家波義耳和奧地利醫生在實驗的過程當中還產生了哪些一連串的問題,他們是怎樣實驗的? 選擇其中一個人物說一說,同桌交流。

  3)生自學后匯報。

  a根據生匯報師板書:??????……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必定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科學家們這樣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個詞就叫?根據生答板書: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還會有十個、五十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問題,只有把這些一連串的問題一一解決了,才能誕生真理,所以說:(生接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4)讓我們想象科學家們研究時的畫面,用情地讀一讀這兩句話。(生齊讀二、三兩句)

  4、小結。

  看似簡單的真理,卻要科學家們經過這樣復雜的艱辛的研究,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獲得,此時此刻,你對科學家們產生了怎樣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讓我們一起用朗讀的方式表達我們對科學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齊讀三個句子

  四、總結

  當他們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過的歷程時,他們激動、驕傲、興奮地告訴世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五、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也從生活中的小事發現問題,在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這樣的事情是舉不勝舉的,這些科學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訴我們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六、板書設計

  20、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0

  【教材分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教材六班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屬于議論文。課文題目“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而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

  【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蘊含的善于觀察、不斷發展、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的主旨,是創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感悟、質疑問難、追根求源的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另外本課是一篇進行“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寫作方法滲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節課里秉承著“引導學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進行了“讀寫結合訓練”的實踐,引導學生將在閱讀中領悟的寫作方法運用于習作中,實現讀寫結合的自然銜接。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深入學習課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3、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入情入境,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領悟課文內容,體會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2.體會并運用課文用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石蕊試紙、鹽酸、堿及重點詞句的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與文本有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聯系實際、揭題質疑。

  1、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你們都提出過什么問題?發現過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2、是的,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我們不斷進步!今天,我們要學習作家葉永烈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呢?

  (預設:“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什么意思?課文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

  [設計意圖]

  從學生愛提問題的實際出發,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那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到底寫了什么內容呢?他的含義是什么呢?這是我們本課重點研究的問題。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讀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用平時常用的方法解決。)

  2、學生自學后課件出示:檢測訓練

  (1)讀準下列詞語。

  誕生  漩渦  花圃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2)引導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詞語,啟發聯系上下文理解。

  (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預設:a、課文主要用幾個事例,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b、課文主要用三個事例說明只要善于觀察,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發現真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既符合學生閱讀規律,又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三、自主感悟,體會內涵。

  (一)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課文用哪三個事例來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呢?請默讀,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

  2、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呢?請一邊讀一邊想,自己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點地方做上批注。

  (二)學生自學后集體交流檢測。

  1、全班交流: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為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點撥、啟發、及時指導朗讀。)

  (1)當學生談到對謝皮羅教授發現誰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自轉有關的事例感受深時,課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敏銳地注意到”、“緊緊抓住”、反復的實驗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讀。并思考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當學生讀到對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遇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后發明了石蕊試紙的感受時,可引導學生想象:當波義耳看到水落在濺上鹽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時,他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3)當學生談到對奧地利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發現了眼珠轉動合做夢有關的感受時,可根據文中重點詞”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讓這位醫生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有關呢?指導學生朗讀。

  2、你們明白了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義了嗎?請說一說。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卻由于他們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于是就成了“發現”、“發明”、“創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鍋問到底”嗎?這說明什么?

  (板書:善于發現  不斷探索  發現真理)

  4、通過朗讀進一步理解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深入學習課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3、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入情入境,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領悟課文內容,體會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2.體會并運用課文用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石蕊試紙、鹽酸、堿及重點詞句的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與文本有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聯系實際、揭題質疑。

  1、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你們都提出過什么問題?發現過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2、是的,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我們不斷進步!今天,我們要學習作家葉永烈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呢?

  (預設:“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什么意思?課文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那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到底寫了什么內容呢?他的含義是什么呢?這是我們本課重點研究的問題。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讀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用平時常用的方法解決。)

  2、學生自學后課件出示:檢測訓練

  (1)讀準下列詞語。

  誕生 漩渦 花圃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2)引導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詞語,啟發聯系上下文理解。

  (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預設:a、課文主要用幾個事例,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b、課文主要用三個事例說明只要善于觀察,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發現真理……)

  三、自主感悟,體會內涵。

  (一)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課文用哪三個事例來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呢?請默讀,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

  2、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呢?請一邊讀一邊想,自己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點地方做上批注。

  (二)學生自學后集體交流檢測。

  1、全班交流: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為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點撥、啟發、及時指導朗讀。)

  (1)當學生談到對謝皮羅教授發現誰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自轉有關的事例感受深時,課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敏銳地注意到”、“緊緊抓住”、反復的實驗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讀。并思考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當學生讀到對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遇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后發明了石蕊試紙的感受時,可引導學生想象:當波義耳看到水落在濺上鹽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時,他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3)當學生談到對奧地利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發現了眼珠轉動合做夢有關的感受時,可根據文中重點詞”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讓這位醫生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有關呢?指導學生朗讀。

  2、你們明白了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義了嗎?請說一說。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卻由于他們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于是就成了“發現”、“發明”、“創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鍋問到底”嗎?這說明什么?

  (板書:善于發現 不斷探索 發現真理)

  4、通過朗讀進一步理解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四、質疑問難,體會含義

  1、當你讀完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后,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還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呢?根據學生的情況引導理解。

  2、此時,你明白“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了嗎?給大家說說。

  (預設:a、它的含義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追問,不斷探索,解決問題,就能發現真理。b、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就能發現在真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引導學習。

  1、直接解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課文通過三個事例說明一個觀點,請回想一下是哪三個事例?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

  3、那么。請大家在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比較比較這三個事例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

  4、同桌間互相說說這三個事例在寫法上、內容上有哪些相同點呢?

  5、全班交流:這三個事例在寫法上、內容上的有哪些相同點呢?

  (預設: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 生活中偶然的發現問題;三個事例都在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發明的過程相同的,都是偶然發現問題、不斷追問,在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后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二、理清層次,點明寫法。

  1、如果說三個事例作者是按先發現問題,再研究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層次,清清楚楚地給我們寫出來,那么從全文來看,作者又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呢?請大家認真默讀,仔細思考,給全文分段。

  2、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3、課文課分為三部分:先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再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后總結全文,重申觀點。這是議論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個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們學習。請同學們在瀏覽課文,想想你還能用哪些事例說明課文中的觀點呢?

  4、這種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寫法有什么好處呢?

  三、品味運用,學習寫法。

  1、你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嗎?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2、學生自己動手,按所學方法寫作。

  3、全班交流所寫內容,互相評價,強化寫法。

  四、拓展閱讀,提高升華。

  1、你還讀過哪些科學家的傳記或其他科普作品呢?請講給同學聽聽。

  2、閱讀課外讀物,了解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品析課文,理解文中的三個科學故事,體會具體事例在說明觀點的的作用。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議論文的基本寫法,并能仿照寫法寫話。

  教學準備 :

  查找閱讀有關能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科學故事。

  教學方法 :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講練結合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打開書,自讀課文,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齊讀一遍。

  3、好!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分別是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于發現了酸堿試紙。

  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板書設計:

  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渦 發現問題(詳)

  事例:紫羅蘭的變色 反復試驗(略)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發現真理(詳)

  結論: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不斷探索

  (不難) (不易)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3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師: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作者在文章開始給我們提出了什么觀點?

  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作者舉了哪幾個例子?

  生:洗澡水的漩渦方向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紫羅蘭濺上鹽酸的花瓣會變紅;奧地利醫生發現人睡覺時眼珠會轉動。

  師:很好,哪位同學能更詳細具體地說一下?

  生: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謝皮羅發現洗澡水的漩渦方向與地球自轉有關;第二件事是波義耳發現石蕊地衣遇酸會變紅、遇堿會變藍;第三件事是奧地利醫生發現人睡覺時眼珠轉動是正在做夢。

  師:大家仔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注。

  (學生讀課文,思考。)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發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我們一起來看這一段話。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學生齊讀句子。

  師:是啊,“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換言之——

  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請同學們再讀句子,想一想:這里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表述有什么好處?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發現的現象,不斷的發問;“!”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師:誰還能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發現的現象,不斷的發問;“!”指的是通過探索,解決了問題,發現了真理。

  師:科學史上,能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例子?

  生: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通過著名的風箏試驗,發明避雷針,現在的高層建筑頂端都裝有避雷針,它將電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來保護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后,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后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喊著“尤里卡”,“尤里卡”,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后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功能電報機,一個偶然的故事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發出了聲音,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了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大開,成了電話的專利人。

  生: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師:人類根據蜻蜓的翅膀發明了飛機,根據蝙蝠的嘴和雷達,根據鯨魚的外形發明了輪船,根據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制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這么多的事例說明了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但是要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前提條件是——?

  生: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師:這也是說課文中的哪句話?

  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你現在明白“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嗎?

  生: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師:對,只有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決問題,正像華羅庚說的:

  出示: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齊讀句子。

  師:請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看來要想發現問題,有所成就,首先得練就一雙銳利的眼睛,善于觀察到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能見微知著。

  生:我們要做一個善于發現、善于獨立思考的人。

  生:科學雖然離我們并不遙遠,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要不斷思索,才有可能找到靈感。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師:請同學們再次默讀全文,想一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先提出觀點,再列舉事例證明。

  師:這樣的文章叫論說文,也叫議論文。我們曾經學習類似體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為人民服務》

  師:這兩篇雖都是議論文,但寫法也有不同。本課通過列舉事例說明,以后我們寫議論文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法。

  三、拓展閱讀,隨文練筆

  師: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論說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敞開心扉

  不要讓你的心靈總是戒備森嚴,拆除墻壁迎接陽光,那就連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個人種了一棵桃樹,果實成熟了,他摘了下來,把它送給鄰居品嘗。一個經商的鄰居吃了,一定要付給他錢。婦女和孩子都不要,還用一種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著他。惟獨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還感激地對他說:“謝謝”。他很高興,因為他終于找到了一個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這個故事,你一定覺得很可笑。可是再想想,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如此呢?現在我們身邊多的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雖說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但許多時候,別人向你展現的是心靈的閃光,人性的善良,是愛的陽光。有這么一個故事:兄弟倆住在閣樓上,由于年深日久,閣樓十分陰暗。他們看見外面的陽光掃進來的“好主意”。雖然他們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陽光掃到簸箕里,可陽光一到閣樓上又消失了。他們沒有放棄,可一切都是徒勞。這使他們困惑不已。正在廚房里忙碌的母親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么?”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母親笑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給予你溫情,那么你永遠難以獲得那絲溫暖。事實上,只要將自己封閉的心門打開,首先付出一些愛,給予他人一些溫暖,那么你就同樣獲得了溫暖,得到了那一絲陽光。

  只要你將自己的心扉敞開,就能夠感受到世間的溫情。在你抱怨這個世界如此冷漠的時候,你是否想過,你覺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是因為你封閉自己的心,拒絕感受人間溫情呢?

  師: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的觀點是什么?

  生:只要你將自己的心扉敞開,就能夠感受到世間的溫情。

  師:我們已經學了兩篇議論文,又聽讀了一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寫一篇論說文。

  師:這次寫作很簡單,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寫法寫一段話,要求: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觀點可以從以下方面選擇:“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板書: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善于思考 善于發問 不斷探索——找到真理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4

  【課文分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課文題目,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格言導入

  1、師:同學們,老師這有幾句格言,誰來讀一讀?

  誰來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格言?

  這些格言都闡明了真實的道理,所以我們也把它們稱之為真理(板書:真理)

  2、今天,老師再送同學們一條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這也是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新的課文。

  齊讀課題。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3、為什么說這也是一條真理?作者是怎樣說明這個觀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

  二、檢查預習讀課文情況

  接力讀課文,思考: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三、朗讀感悟

  1、課文哪些語句形象化地表達了課題的意思?(從細小的……找到了真理。)

  這其中的“?”“!”分別指什么?作者這樣表述有什么好處?(板書:?!)

  “拉直”在這是指什么?

  2、課文通過了幾個具體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課文的哪些段落?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3~5自然段,想一想這幾段分別寫了三個什么事例?

  3、小組合作學習。

  這三個事例中,你對哪個最感興趣?就認真地讀一讀那一段。想一想這個事例中的人物是誰?“問號”是什么?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劃下來。再想想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

  4、以下教學步驟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

  你對哪個事例最感興趣?給大家讀一讀吧。

  事例1:⑴ 這個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誰?他對什么產生了疑問?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

  人物

  “?”

  從“?”到“!”的過程

  “!”

  謝皮羅

  為什么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敏銳地注意 緊緊抓住問號不放、

  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水的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波義耳

  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

  敏感地意識 一連串的問題

  許多實驗

  大部分花草受酸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制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奧地利醫生

  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么關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連串的疑問

  反復的觀察實驗

  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⑵ 引讀:他認為,在北半球……;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他的結論正確嗎?咱們同學今天回家也去實驗一下,看看結果是不是這樣。

  ⑶ 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為什么謝皮羅教授能從這么司空見慣的現象中也能發現真理呢?這其中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師:從謝皮羅教授的經歷中,你有什么感受?

  事例2:⑴ 這個事例主人公是?他有怎樣的疑問?指名讀文。 說說他有什么疑問。

  ⑵ 由此發現的“真理”是?齊讀。

  ⑶ 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

  點擊示:敏感地意識、一連串的問題、許多實驗。

  齊讀短語。從這些短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波義耳曾說:“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過于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師:是的,波義耳也善于從細小的……找到了真理。

  事例3⑴ 這個事例主人公是?他的疑問是什么?指名讀一讀。

  ⑵ 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

  ⑶ 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

  點擊示:百思不得其解、一連串的疑問、反復的觀察實驗。

  引讀,奧地利醫生同樣善于從細小的……找到了真理。

  5、的確,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有所成就。(出示“發現、發明、創造、成就”)

  這四個詞可以互換位置嗎?為什么?(是按收獲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

  6、現在再請同學們仔細默讀三個故事,看看這三個故事的介紹和內容,有什么相同點? .

  三個故事都是講生活中的偶然發現的問題;

  三個故事都是講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三個故事都是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小結:三個故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7、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你知道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用書上詞來說說。(如“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善于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誰能用上這些詞連起來說一說嗎?一起讀一讀7、8兩段。

  (示課件:只要你見微知著……)誰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一讀?(個人讀、男生讀,女生讀)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就能把“?”拉直變成“!”

  透過這個感嘆號,你還能感受到什么?(科學家們的驚喜、興奮、激動、驕傲、自豪以及給世人的震撼……)是啊,一個“!”凝結了多少難以名狀的情感啊!謝皮羅教授激動地對世人說(指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化學家波義耳驕傲地對世人說……;奧地利醫生自豪地對世人說……讓我們也堅定地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8、課文學到這,相信同學們對課題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你還能說說這樣的事例嗎?

  四、隨文練筆

  作者運用三個具體事實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觀點。我們也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一次小練筆,示課件──小練筆: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團結就是力量” 指2名讀,稍作評價。

  五、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知道了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開頭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三個具體事例來說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最后再來闡述開頭的觀點。

  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希望同學們也做一個“有科學準備的人”。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5

  教學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 洗澡、機械、逆時針、玫瑰、領域、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理解“見微知著”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4.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文中“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

  2.你們知道科學家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20課,(齊讀課題)我相信同學們學完之后會有新的收獲。

  二、檢查預習

  先來檢查一下字詞的掌握情況。

  1、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屏顯詞語,指名讀、齊讀)

  洗澡、機械、逆時針、玫瑰、領域

  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檢查學生對“見微知著”這個詞語的理解)(這是字典里的意思,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你會有新的理解)

  字詞掌握了,課文預習的怎么樣?

  2、課文分幾部分內容寫的?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課文先講了什么?又講了什么?后講了什么?)

  (生答:分三部分:先是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接著運用事例證明觀點,最后總結全文重申觀點。)

  3、課文用了幾個典型的事例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的?

  (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于發明了酸堿試紙。

  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三、朗讀感悟

  (一)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課文第二個自然段具體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咱們一起讀一讀吧。

  (屏顯: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2、這其中的“?”“!”分別指什么?(板書:?!)(“?”是發現問題,是不斷地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拉直”在這是指什么?(把疑問變成真理的過程。)作者這樣表述有什么好處?(表述更加直觀,更加形象、生動,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學習三個事例

  1、課文用三個事例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三個事例,邊讀邊想每個事例中的人物是誰?他從什么現象中發現了問題?“問號”是什么?用“?”劃下來;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劃下來。再想想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出示課件:

  人物

  現象

  “?”

  從“?”到“!”的過程

  “!”

  2、事例1:

  我們先來交流第一個事例。

  我請一名同學讀一下第一個事例。其余同學要仔細聽,看他讀的是否正確?

  ⑴這個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誰?(謝皮羅)能說的具體點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

  ⑵他從什么現象中產生了疑問?(洗澡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他對此產生了什么疑問?(為什么洗澡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引讀: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渦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旋渦。

  他的結論正確嗎?咱們同學今天回家也去實驗一下,看看結果是不是這樣。

  ⑶謝皮羅教授從這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了真理,這其中歷經了怎樣的過程?(到書上找找關鍵的詞句。敏銳地注意、緊緊抓住問號不放、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師: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故事吧。

  3、事例3:

  過度:第二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是從怎樣的現象中產生了一連串的問題呢,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一過程。

  ⑴這個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誰?它從這一現象中產生了怎樣的疑問?應該怎樣讀?

  ⑵由此發現的“真理”是?

  ⑶這其中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敏感地意識、一連串的問題、許多實驗。)

  4、事例3:

  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上提示的問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第三個事例吧。

  ⑴這個事例主人公是?(據說是一位叫彼得的奧地利醫生。)

  他從什么現象中產生了疑問?

  他的疑問是什么?

  ⑵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⑶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百思不得其解、一連串的疑問、反復的觀察實驗)

  (剛才老師發現同學們交流的很熱烈,哪組同桌愿意展示一下?)

  5、總結

  是啊,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6、同學們,從這三個事例中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生談: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師:這些也正是課文想告訴我們的。一起讀一讀7、8兩個自然段吧(生讀)。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⑴“見微知著”是什么意思嗎?聯系課文所舉的三個事例,談談你的理解。見微知著中的微分別指(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 )、( 奧地利醫生發現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

  而著分別是指(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發明了酸堿試紙)、( 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⑵見微知著是有條件的,讀讀下面的自然段,你又有什么啟發呢?

  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答:科學真理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它并不神秘;科學發現也并不容易,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

  ⑶你還能補充這樣的事例嗎?

  魯班上山,手被植物葉劃傷,后來發明了鋸。

  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了頭,后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瓦特、萊特兄弟……

  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希望同學們也做一個“有科學準備的人”。

  四、隨文練筆

  作者運用三個具體事實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觀點。我們也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一次小練筆,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團結就是力量”

  20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  !

  不斷探索  追根求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6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

  最近,講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這是一篇議論文。我的設計思路是:先結合課文第二個自認段初步理解課題,通過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個事例進一步理解課題。最后以讀促悟,通過讀課文二、六、七、八段,讀這些對課題作解釋、歸結的話,透徹理解作者的觀點。課尾的拓展,我讓學生列舉自己搜集到的能證明作者觀點的其他事例,鍛煉學生說的能力;讓學生模仿課文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的寫法進行小練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滿懷信心地走上講臺,卻掃興收場,心中甚為沮喪。對于語文課教學,我是新手,上好一節語文課,開啟自己語文教學的大門,是我夢寐以求的事。看見同行們自然從容,娓娓動聽的課堂教學,我心底里暗自佩服,并為自己萎靡的教學功底焦急上火。這節課,我也認真地做了準備,然而,實踐證明,我依然是失敗的。

  我究竟錯在哪兒呢?回想我的課堂教學,我讓學生自主默讀找答案,并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完成課堂設置的問題,然后再讓學生匯報交流,我感到這種教學方式真枯燥。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不禁為自己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而擔心。

  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整節課,我不自覺地一味地引領學生分析起課文來,我感覺自己真是笨極了。教材之所以編寫這一課,肯定考慮了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怎能忽視了編輯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自己本節課對學生在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方面的培養,則如蜻蜓點水。看來,我是真的錯了。如果再讓我重新來上這一課,我一定將引領學生分析課文的環節刪除,而改為學生的自讀自悟,匯報交流,并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外搜集的證明本文作者觀點的實例。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而且大大地節省了時間,我則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 “讀”上,讀與作者的觀點相關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讓學生反復讀,聲情并茂地讀,以讀促悟。如有可能,我會將作業中的“小練筆”放在課內進行,當堂完成學習任務。當然,若時間不允許,我絕不勉強。我想:這樣子學生自然地學,要比老師的灌輸會有效的多。

  對于語文課教學,也許我是初來乍到,還顯得太嫩;也許是自己的功夫不到家,鉆研不夠深入,但既然我選擇了語文教學,我就得為自己負責,更要為學生負責。我相信,只要我以學生為本,以課標為本,保持勤勉,善思的態度,我會一帆風順地起航在語文教學的浩瀚大海之上的。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

  要上研討課了,可是本冊講讀課文講得只剩兩篇了,一篇議論文,一篇略讀課文,沒有什么精彩的課文了,怎么辦?算了,就講《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議論文,以前沒有嘗試過,試試也無妨。

  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條理:先是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運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后總結全文,重申觀點。

  那么在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匯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四個主要問題:

  1、“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是什么?

  2、課文講述了幾件事情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三個事例中,你對哪個最感興趣?就認真地默讀一讀那一段。想一想這個事例中的“問號”是什么?用“  ?”劃下來; 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 !”劃下來。再想想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

  3、同學們,你們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么感受?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能不能到書上找到個詞來說說?

  4課文學到這,同學們對課題也一定有了新的理解。你還能補充通過小事情發現真理的事例嗎?

  在完成第二個問題時,我覺得設計比較合理,首先讓學生在整體感知三個具體的實例后,再以自己最感 興趣的事件入手,研學課文,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學習是在一種輕松自在的環境下學習的,效果較好。同時,在學生交流后,以一種表格的形式展現他們的學習效果,表格簡潔明了,一目了然,讓學生從中發現什么,引出全文學習的重點,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發現真理。這樣的環節設計實效性強,能很好的為教學服務,這點我很滿意。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和不足之處:教學中我和學生的互動不夠,情感不夠投入;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可能我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感悟的還不夠,特別是重點詞在句子中的含義,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感悟會好一點。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我在教學完這課文后,進行了拓展閱讀,隨文練筆。方法如下:

  1.閱讀一篇論說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說一說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什么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2.讀了兩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說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等等。

  3.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根據教學內容就文取材、一箭雙雕的小練筆,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它不僅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現成的“下鍋之米”,解決學生沒什么可寫的問題,而且拓展了習作空間,也是語文教學的延伸。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篇17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聯系上下文推想重點詞句的意思

  3.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學習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4.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培養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聯系上下文推想重點詞句的意思初步了解議論文基本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學習難點: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學習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流程:

  一、回顧內容,初識文體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真理會有全新的認識

  2.拿出課前做的課文結構圖,自己讀讀

  3.指名說

  4.根據結構圖,能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嗎?(提出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

  5.像這樣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的文體,就是議論文根據議論文的結構,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小結:抓住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初識論證,學習寫法

  (一)讀思結合,初探真理

  1.作者一開始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談談你心目中的真理

  2.真理就是指真實的道理,被實踐檢驗、證實是正確的課文中談到了哪些真理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有關的重點詞句勾畫下來并在旁邊適當批注

  3.學生交流

  (1)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定理、定律、學說

  (3)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4)大部分花草受酸或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

  (5)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4.小結過渡:這么說,真理有科學的定理、定律、學說,也有觀點等等確實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二)細讀揣摩,論證真理

  1.怎樣論證“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呢?”作者主要列舉了三個事例進行論證,默讀第三、四、五自然段,把特別引起自己思考的語句,勾畫下來,批注自己的感受

  2.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指名交流

  謝皮羅首先發現問題,接著研究問題最后解決問題(讀讀課文)

  ……

  關注細小的平常事中發現問題(司空見慣)不斷發問、不斷探索——追根求源(打破沙鍋問到底;發現了真理——真理就是這樣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3.用哪三個詞語最能夠概括每個事例的發現過程?

  (發現問題反復實驗得出結論;或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

  4.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出示)

  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試驗和研究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爾進行了許多試驗

  于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

  (1)自己讀讀,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思考?

  (2)交流(緊緊抓住、反復、一連串問號、許多試驗)

  5.自己讀讀,再看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三個事例?

  6.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詞語概括?(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小結:這三個事例完全符合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內容相近、寫法相同,有理有據地充分論證了真理怎樣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又論證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正確性

  7.這樣的共同點,不只三個事例,還有許許多多,課文進行了高度概括,自己讀一讀

  (出示文段:)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1)引讀“謝皮羅發現真理,是因為——

  (2)千百年來,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請你舉出一個事例進行論證

  8.現在你明白作者是怎么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了嗎?

  小結:根據發現真理本身的規律和過程,作者選取的材料非常典型,文章的段落與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的論證也非常嚴密,這就充分論證了作者的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三)得出結論,深化真理

  1.為什么作者要告訴我們“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他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自讀7、8自然段

  2.交流:真理不神秘、不遙遠(不難);不能憑空產生,不是坐等而來的(不易);需要有所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

  3.真理的獲取并不難,也不容易,探索真理既有艱辛,更有樂趣正如科學巨匠們所說——引讀(名人名言

  4.科學巨匠們的至理名言,無不讓我們感到人們正是有了這種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這個世界才如此輝煌

  三、總結遷移,激勵探索

  1.如果說,詩歌浪漫奔放,散文綿長悠遠,議論文絲絲入扣的論證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思維的力量、邏輯的力量!

  2.請選擇大家敢興趣的話題,按照“提出觀點,選擇具體事例證明觀點,最后進行總結”的結構說說你寫議論文的思路

  3.小學生涯即將結束,進入中學以后我們會接觸更多的議論文期待同學們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提出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證明觀點謝皮羅發現洗澡水的漩渦與地球自轉有關

  波義耳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

  奧地利醫生發現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有關

  總結觀點發現真理并不神秘也不容易

  教學反思:

  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重、難點是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并學習課文的寫法,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匯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

  我在最初備課時打算讓學生通過學習三個事例,從中解答“科學家在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問題?”“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和“他們又是怎樣從‘問號’找到‘真理’的?”但想到這些問題都能在課文中輕易找到答案,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能不濃,課堂氣氛會比較沉悶,即使學生讀懂了事例明白了道理,但對見微知著、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的體會也只會浮于表層,不夠深刻。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嘗試從整體入手的教學方法,不要對三個事例進行逐一的講解,而是先扶著學第一個事例,然后將三個事例放到一起,讓學生仔細讀一讀三個事例并關注文字描述的每個細節,發現事例中的相同點,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感悟重點詞在句子中的含義。抓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并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作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作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張亮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其實,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

  • 20、《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課前準備】課前教師將《懷疑與學問》印發下來或做成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團結就是力量。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 20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教學目標: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示的句子。能依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正確理解文中詞語意思。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科學精神的魅力。3.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4.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精選15篇)

    a案學習目標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2篇)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作業設計(精選15篇)

    ☆一、基礎練習1、根據意思寫詞語:(1)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 )(2)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 )(3)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4)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練習題(通用3篇)

    【字詞薈萃】1.看拼音,寫詞語。xǐ zǎo dn shēnɡ zh mnɡ( ) ( ) ( )yn jiū yǎn jīnɡ tn suǒ( ) ( ) ( )2.比一比,再組詞。澡( )玫( )域( )誕( )燥( )攻( )或( )延( )3.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學習目標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通用14篇)

    教材簡析《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六年制小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班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屬于議論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

  • 薛法根《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實錄(通用17篇)

    一師:有人說了這樣一個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并且說這個觀點也是一個真理。你相信嗎?生:(紛紛答)相信!師:沒人有疑問嗎?生:(紛紛搖頭)沒有!師:為什么?生:因為這是別人已經證明過了的。...

  • 魯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通用14篇)

    學習目標:1、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2、讀懂文中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找到三個科學故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點。3、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詳細公開課教案設計(精選5篇)

    教學目標: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機械,玫瑰,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等詞語。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 12av在线 | 午夜激情307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女 |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欧美制服在线 | 久久久国产免费 | 久久久成人一区二区免费影院 | 色99影院| www.av小次郎 | 女明星的一级毛片视频 | 久久99久久 | www.av免费 | 日本一级特级毛片视频 | 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 | 国产wwwwwwwww | 国产亚洲二区 | 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国内自产视频 | 香蕉苹果水蜜桃丝瓜视频 | 9999精品免费视频 | 暖暖视频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人妻 | 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一区二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黄色片免费 | 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美女疯狂连续喷潮视频 | 午夜看片福利在线 | 亚州av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胖胖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看 | 男男一级淫片免费播放 | 成年人啪啪 | 五月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成人亚洲一区无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