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選14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停歇可穩定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深處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
重難點:
重點:大量的文本語言實踐(讀、思、議、悟)來領會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難點:能基本讀懂“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在全文的蘊涵之義。
教具準備:制作教學內容呈現課件
課時劃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詞語。
3、初讀課文,初步領悟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的非凡生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回憶或介紹寫柳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板書:柳】同學們,看到這個字,想到寫柳的古詩了嗎?【可帶學生回憶賀知章的《詠柳》】
2、補充:白居易還有一首《楊柳枝》也將初春新柳的婆娑輕揚,弱不勝鶯的風姿,描寫得細致入微!境鍪,師念:依依裊裊復青春, 勾引春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 綠絲條弱不勝鶯!
3、師: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很喜歡柳樹。很多文豪以柳入詩,寫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動人的詩篇。在色彩繽紛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態的柳樹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柔中帶剛,剛柔并濟,有著一種獨特的美。常使得有情調的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4、【板書課題】提出問題并討論:(1)本文能不能用一個“柳”字做題目?用“一株柳”做題目可不可以?【相機介紹: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東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凍土。有的地方夏秋兩季連續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氣溫很低,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二十幾度,……】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環境,再讀讀這個題目,你有了怎樣的疑問或想法呢?
5、過渡啊: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些疑問初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受。
1、自己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語,讀不懂的詞語做上記號。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3、讀一讀下列各組詞語,想想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鐵鑄 鍛鑄
虐殺 摧毀
抱怨 畏怯
艱苦卓絕 起死回生
不可思議 望而生畏
。ㄗx正確各組詞語,在此基礎上,淺談讀完各組詞分別給你什么感覺。也就是詞語的意思及感情色彩。)
4、讀了兩遍課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談一談,并選擇能反應你這感受的相關語句讀一讀。
三、學習寫字。
1、師重點指導,學生寫字。2、展示評議。
四、布置作業
1、讀熟課文2、抄寫課文生字2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2、 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3、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
指導學生領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柳樹的強大生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引讀課題 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青海高原的環境非常蒼茫和惡劣,課文中用了這些詞。【出示】
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讀一讀,讀出它們的畫面來。【生自由讀】——誰能讀出青海高原的這些特點?【指名讀,評價】——【再指名讀】——我們一起讀,并想象著這悲壯蒼涼的畫面!君R讀】
3、就在這樣的青海高原上,卻有著一株柳,【指課題】一株作者在高原見到的唯一的柳,一株讓作者發出這樣感嘆的柳:【出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恳黄鹱x。【齊讀】——你們突出了什么關鍵詞?(“神奇“)【紅色標出】——重讀它,再讀這段話。
4、過渡:它的“神奇”體現在哪兒?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這株柳樹,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銳的心來感受。輕輕打開課本。
二、精讀,感悟柳樹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寫這株柳形象的段落。(第五自然段)【出示】
2、自己讀一讀這段文字,讀出文字背后的畫面來!旧宰x】
3、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來讀,并且說說你的理解和感受,準備一下。
a、“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
1)“兩合抱粗”有多粗啊?咱們兩個來演示一下。【演示】
2)這么粗壯的柳樹在江南可以看到嗎?(難)而且樹陰有百十余平方米,咱們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說有兩個多教室這么大的樹陰,你說這課柳高大嗎?真是太高大粗壯了。這是一“奇”。
b、“樹干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
1)這句是寫它的引答 樹干和樹枝,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從哪里感受到它堅硬?(“生鐵鐵錠的色澤”)你們看到過鐵錠嗎?這個鐵錠現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顏色很暗淡,我這有幅圖片,【出示】大門上的把手,它跟鐵錠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顏色怎樣?(暗淡,發黑),感覺它的質地怎樣?(堅硬)。說樹干和樹枝像它一樣的色澤,像它一樣粗實而堅硬,奇怪嗎?
3)提到“柳”,它素來以“柔”著稱,不是都說“柔柳”嗎?可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卻這么堅硬,這是第二“奇”。
c、“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1)葉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綠得這么……這么……是暗綠色的,我們平原上的柳樹是這個顏色嗎?(嫩綠、草綠、鮮綠)這又是一“奇”。
3)誰來讀讀它的這一“奇”?【指名讀】
d、“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1)這句給你什么感覺?(很高大 生命力強……)
2)“巍巍然”和“撐立”讓我們有這樣的感覺。
4、我們分別讀了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這株柳形象上的“神奇”,請你連起來讀這段,整體感受一下!咀杂勺x】——誰來通過朗讀帶我們走近這株“神奇”的柳呢?【指名讀,評議】——你們能讀好嗎?我和你們一起讀一遍!君R讀】
三、引發想,感受柳樹生長過程的“神奇”。
1、過渡:那么,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外形方面這三點呢?(不是)去默讀六七兩個自然段,你一定會找到答案!咀杂勺x】
2、這兩個自然段都是寫什么?(作者想象這株柳的生長過程)它的生長過程體現了“神奇”嗎?(體現了)拿出筆來,把其中反應它“神奇”的語句畫下來并讀好它!驹僮杂勺x】
3、交流。
a、“風從遙遠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隨意拋散到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發了。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散到這里,生長出一片幼柳,隨之而來的持續的干旱把這一茬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
1)讀了這句,這株柳的“神奇”之處在哪?(1、種子隨意散落卻有幸萌發2、其他柳樹苗子全毀了而唯獨它存活了下來)2)怎么能說不神奇呢?3)來,我就還請你,還讀這段話,不過要把體現這株柳“神奇”的關鍵詞讀好,來,試試!
b、“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薄境鍪尽
1)說說你讀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一歲就是指柳樹沒有能活滿一年的。)
2)但是這株柳樹呢?(造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3)不光柳樹,別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們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嚴重,連續兩個季節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時候零下幾十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棵留下來了,而且長得高大粗壯,神奇嗎?把他找到的這段一起讀一讀。
c、“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出示】
1)你們對這一段也特別有感受吧?請大家再去認真讀這段,哪個詞語或句子讓你特別有感觸?
2)交流。(“一次又一次摧毀,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說明它經受了許多許多困難!敖洑v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感受到這株柳樹為了生存經受過的無數次的雷轟電擊。
3)由此可見,這株柳所處的環境非!獝毫。殘酷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沒有體驗過,你們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們聽!静シ配浺簟繋熋枋觯嚎耧L呼嘯,雷電交加。大雪紛風,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仿佛看到這株柳樹那種可憐無助的樣子了,你腦海中的柳樹正在經受著怎樣的摧毀?它又怎樣面對的?(一陣狂風吹過來,把柳樹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來;險些連根拔起;一陣狂風吹來,樹干都斷了;每一次經受風雪的時候,都是差一點點被凍死,但是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柳葉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這株柳樹就在經受這樣的摧毀,但它害怕了嗎?(沒有)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5)讓我們再合作來讀這一段: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4、同學們,讓我們不妨像作者那樣,也來發揮我們的想象。當這株柳樹在高原的風雪雷電當中苦苦抗擊的時候,它的同類,那些平原柳樹它們此時此刻可能在干什么?(現在在沐浴著陽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著營養;可能在吮吸著甜美的雨水;聽著游人的贊美;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婀娜多姿的身姿;在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同是柳樹,生活的環境卻不同,作者的家鄉灞河也以柳樹而聞名,閉上眼聽老師讀灞河的柳樹,待會兒說說它給你什么印象!編熍錁防首x第八自然段】問:灞河的柳樹是怎樣的呢?(極易生長)同是柳樹,生活的環境卻如此不同。可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抱怨了嗎?(沒有)讓我們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君R讀】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話,里面有兩個數字不知道引起了你們的注意嗎?一個是九十九,一個是一。從這兩個數字中,你又讀出了什么?(九十九讓告訴我們它經歷的困難那么多,“一”讓我們知道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可是,它放棄了嗎?(沒有)捧起書,一起讀最后一段,讀出你的感受來,讀出對這一株柳的敬畏和贊美,讀出它的生命偉力。【齊讀】
四、拓展。
1、讀著這樣的柳樹,我想起了一個人,一個我們學過的課文中的人物——司馬遷,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終于寫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記》。讀著這株柳樹,我還想起了一句名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你想到了哪個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嗎?【交流】
3、我有三句話要送給大家【出示】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只有扼住命運咽喉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奇跡!
3)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成為生活的強者!
我愿,它能成為你生命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五、總結。
1、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樹。引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時,我相信,這株神奇的柳樹也已經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永遠記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 (讀題)
板書設計“
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
神奇頑強
生長過程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2
。ㄒ唬┙虒W內容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第一篇課文,本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
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
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點題,寫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第二自然段話鋒一轉,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樹。第三四五自然段,給我們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樹,以其獨特的形象,給荒蕪,蒼茫的青海高原帶來了一方獨立的風景,給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與感召。第六七自然段,通過作者的猜測和想象,演繹了這株柳樹如何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堅貞力量與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通過與名貫古今的灞河柳樹相比較,贊揚了高原之柳沒有抱怨與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來,在一線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品詞賞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求知欲較強,一經點撥便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情感也易被激發。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個性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其一,1.學生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過培養,學生能夠結合平時的訓練,從整體到局部,從粗讀到細讀,多次對文章品味,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進行精神世界的互通。這不是一日之功,與任教教師平時長期的培養與熏陶密不可分。其二.學生已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并能做出準確地分析和判斷,正確把握文章的內容,抓住重點,語言文字,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
其三,.學生已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由于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留下了靈動、充分的空間,因此學生能夠在高質量的對話實踐中,思維的深刻性、廣泛性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設計思想
一、突出一條主線
“神奇”“奇跡”是兩個關鍵詞,是全文的文眼。抓住這兩個詞,就可以抓
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這兩個詞就能十分順利地帶著學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頑強。整堂課中的回憶主要內容、想象抗爭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環節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這兩個中心詞。
二、凸顯一個形象
只有不斷地呈現,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具體的形象。因此,第5小節(柳樹的外形)成為課堂上反復出現的內容。前后一共出現三次:在蒼茫的青海高原的背景中,柳樹第一次出現;在持續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中,柳樹再次出現;在經歷了許多的自然災害后,柳樹第三次出現。為的就是使柳樹的形象在具體的環境中呈現,環境越是惡劣,柳樹的形象就越是高大,學生的腦海中也就能夠產生柳樹高大的形象了。
三、感悟一種精神
首先,感悟柳樹的精神需要扣住中心句反復讀悟。第9節中,作者直抒胸臆,贊嘆柳樹頑強的精神。課堂上分兩次呈現,一是課始階段,請學生試著有感情朗讀,跟作者的感悟進行對話,提出問題。二是在課末階段,通過有感情地,反復地,有層次地朗讀,加上自我感悟的暢談,使柳樹的精神牢牢地植入孩子的心中。
其次,感悟柳樹的精神需要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證明。學生只有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課文內容的引領下想象青海柳與惡劣的環境抗爭的一個個畫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柳樹精神的頑強。為了使學生的想象更加合理,把畫面、聲響、文字等資料引進課堂,成為學生和文本對話的最好的中介。
。ㄋ模┙虒W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寫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2、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
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3、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4、學會本課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環境惡劣,進而品味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1.讀懂“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在全文的蘊涵之義。
2.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ㄎ澹┙虒W過程設計(版書設計)
一、揭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展示賀知章的《詠柳》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齊讀——《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強化雙基訓練
1檢查生字讀法
2出示詞串:
廣袤無垠 青石嶙峋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粗實 堅硬 蒼郁 深沉 巍巍然
艱苦卓絕 起死回生 頑強 毅力 韌勁
3讀詞語、自由讀、開火車讀。
三、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思考一下這詞串分別描寫了什么?
第一組寫了青海高原的氣候、環境。——惡劣
第二組寫了這株柳樹的外形。——獨特
第三組寫的是這株柳樹的精神。——頑強的毅力與韌勁
2、找找課文中哪些段落分別描寫了這些內容?
環境惡劣(3-4) 外形獨特(5) 精神頑強(6-9)
3、指名分小節朗讀
誰帶我們進入荒蕪、蒼茫的青海高原?(讀3-4)
誰給我們描述這獨特的高原之柳?(讀第5小節)
誰讓我們感悟這高原之柳的生命偉力?(讀6-9小節)
這是一棵怎樣的柳樹?(讀1-2小節)
四、初見柳樹,走進青海高原。
1、咱們來看看這株柳樹是什么樣的?(出示:第五節)
2、誰來讀?(指名讀)
3、就是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因為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讓咱們走進青海高原吧!請同學們默讀第3、4自然段,細細地讀,將文字讀成畫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樣的?給你什么感覺?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青海高原古時候就是邊塞戰場,詩人們經常將青海高原的荒涼寫于詩中。羌笛的哀婉,長云的凝重,無不讓青海高原籠罩在蒼涼的氛圍中,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樹。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蒼茫。
你看見了什么?給你什么感覺?從哪里讀出來的?
在這異常蒼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卻驚見了一株柳樹。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株柳樹。
出示:第五節
你們再讀讀,此時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覺?
難怪作者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得“哦”了一聲,難怪作者會發出這樣的驚訝,(引讀------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5、小練筆: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會想寫什么?“哦!---_______”
五、總結談話,提升學生能力
今天這節課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經歷的磨礪,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為什么會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凡神奇 環境惡劣
外形獨特 精神頑強
。┰O計創新處
1.本著“以人為本,以讀為主”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的培養,將學生動起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理清文本內容,感受文本內涵,使讀與思緊密結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2. 在自主閱讀基礎上,挖掘語言文字“撐立”、“佇立”的內涵,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讀懂一棵樹,讀懂一種精神,感知這珠柳樹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堅貞力量與不屈的生命力
。ㄆ撸┙虒W小結與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對于課文中的語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體驗才能感受更深。在學習第5自然段的柳樹的外形特點時,出示了江南柳樹的柔弱形象,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對高原柳的外形描寫去想象其高大、蒼郁和茁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高原時,我拓展了一些古典邊塞詩詞,出示了邊塞畫面,配上古典的音樂,為他們的理解營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樹生存環境的艱難。重點理解6、7 自然段時,需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跟隨作者的想象去描繪高原柳在生存之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我在處理時給學生一些情境提示,讓他們自己去想一想,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使學生在朗讀感悟中體悟文本傳遞的情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3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2、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3、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 指導學生領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柳樹的強大生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指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想想作者從幾個角度來寫青海高原這株柳的?(板書)
3、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出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過渡:它的“神奇”體現在哪兒?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這株柳樹,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銳的心來感受!
二、精讀,感悟柳樹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寫這株柳形態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自己讀一讀這段文字,讀出文字背后的畫面來!
3、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來讀,并且說說你的理解和感受,準備一下!
a、“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
。1)“兩合抱粗”有多粗。吭蹅儍蓚來演示一下!
。2)這么粗壯的柳樹在江南可以看到嗎?而且樹陰有百十余平方米,咱們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說有兩個多教室這么大的樹陰,你說這課柳高大嗎?真是太高大粗壯了。這是一“奇”。
b、“樹干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
(1)這句是寫它的什么?樹干和樹枝,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從哪里感受到它堅硬?(“生鐵鐵錠的色澤”)你們看到過鐵錠嗎?這個鐵錠現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顏色很暗淡,你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嗎?大門上的把手,它跟鐵錠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顏色怎樣?(暗淡,發黑),感覺它的質地怎樣?(堅硬)。說樹干和樹枝像它一樣的色澤,像它一樣粗實而堅硬,奇怪嗎?
。3)提到“柳”,它素來以“柔”著稱,不是都說“柔柳”嗎?可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卻這么堅硬,這是第二“奇”。
c、“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1)葉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綠得這么……這么……是暗綠色的,我們平原上的柳樹是這個顏色嗎?(嫩綠、草綠、鮮綠),理解“鍛鑄”。(先作字面的理解)這又是一“奇”。
。3)誰來讀讀它的這一“奇”?
d、“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1)這句給你什么感覺?(很高大 生命力強……)
(2)理解“巍巍然”和“撐立”,讓我們有怎樣的感覺!
4、我們分別讀了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這株柳形態上的“神奇”,指名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讓大家整體感受這株“神奇”的柳,并齊讀。
師:讀到這,這株柳樹的樣子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出示)這是一株( )的柳樹。在如此惡劣的青海高原上能長出這樣高大粗壯的柳樹,難怪作者要說——(出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引發想,感受柳樹生長過程的“神奇”!
1、過渡:那么,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形態方面這三點呢?默讀六、七兩個自然段,你一定會找到答案!
2、這兩個自然段都是寫什么?(作者對柳樹的大膽猜測和想象這株柳的生長過程的)它的生長過程更體現了它的“神奇”,把其中反應柳樹“神奇”的語句畫下來并讀好它。
3、交流!
a、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出示)
。1)說說你讀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一歲就是指柳樹沒有能活滿一年的。)
。2)但是這株柳樹呢?(造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3)它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呢?聯系上文找找、讀讀、感悟!
。4)“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保存了生命”與上文哪個詞相照應?(唯一)
。5)它怎樣創造了奇跡?聯系上文找找、讀讀、感悟。
b、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出示)
。1)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摧毀”具體指這株柳要經受哪些考驗?
(2)“一次又一次”你體會到什么?找出文中像這樣的詞語,讀讀、感悟!
(3)由此可見,這株柳所處的環境非常——惡劣。殘酷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沒有體驗過,你們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們聽!静シ配浺簟繋熂で槊枋觯嚎耧L呼嘯,雷電交加。大雪紛飛,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仿佛看到這株柳樹那種可憐無助的樣子,你腦海中的柳樹正在經受著怎樣的摧毀?它又怎樣面對的?(一陣狂風吹過來,把柳樹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來;險些連根拔起;一陣狂風吹來,樹干都斷了;每一次經受風雪的時候,都是差一點點被凍死,但是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柳葉都被吹得四分裂……)
。4)這株柳樹就在經受這樣的摧毀,但它害怕了嗎?(沒有)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5)再回到第五小節,看看你對“鍛鑄”這一詞又有新的理解嗎?是什么鍛鑄了這株柳樹?(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是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還有持久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這株柳樹靠什么巍巍然撐立在青海高原上?(頑強的精神)
(6)讓我們再合作來讀這一段: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這是一種多么——頑強!師: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棵留下來了,而且長得這么高大粗壯,不得不說是個奇跡啊!這株柳樹撐立在青海高原上,靠的就是這一頑強的精神!
(出示)這是一株( )的柳樹?難怪作者要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學習這一部分時,課堂須靈動,教師要跟著學生的思路轉,課堂要有新的生成和亮點。)
四、比較體會精神:
作者的思緒一發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誰?家鄉柳樹有什么特點呢?進行課文的引讀。文章要贊頌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這兒卻寫家鄉的柳樹,這不是多此一舉嗎?(運用對比、襯托,突出青海高原柳樹的頑強,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師:面對這樣一棵柳樹,難怪作者會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五、感悟品質,深化情感
師:每年都有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如果評選最具魅力的十棵樹木,我想青海高原這株柳一定入選。要是讓你從課文中找幾句話作為這株柳樹的頒獎詞,會是哪幾句呢?
1、(出示句子)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這句話中里面有兩個數字不知道引起了你們的注意嗎?一個是九十九,一個是一。從這兩個數字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鴺渖畹沫h境非常艱苦,幾乎是九死一生。我讀懂了柳樹一生是非?部赖……)
2、這株柳憑著什么成就了一片綠陰?聯系上文進行理解、感悟!
3、作者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站在這樣一株柳樹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誰?(霍金、張海迪、海倫、史鐵生、貝多芬……這株柳樹不正是這些人的化身嗎?你能把最后一句話進行改寫嗎?(命運給予他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他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輝煌的人生。)這株柳樹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呢?
小結:這株柳憑著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撐啊撐,撐出了高原上壯麗的―道風景,撐立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好這段話!
面對這樣一株柳樹,難怪作者要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老師希望你也能成為像這珠柳樹一樣的人。如果你現在就站在青海高原這株神奇的柳樹下,你肯定有許多話要想說,請拿起你的筆,寫下你的感受。
六、總結。
1、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樹。引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時,我相信,這株昭示偉力、造就奇跡、顯現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也已經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永遠記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讀題)
作業設計:
1、勤于積累:從文中摘錄你認為精彩的語句。
2、推薦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張海迪》讀完后,相信你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設計:
樣 子 高大 粗壯
青海高原-株柳 神奇 環 境 干旱 寒冷 頑強
歷 程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4
(一)一株柳
陳忠實
這是一株柳樹,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普通極其平常的柳樹。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的“哦”了一聲。
這是我在高原見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樹。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種樹。沒有樹林的原野尤其顯得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渺茫和蒼涼。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蔭;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煉;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測和想像:風從遙遠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隨意拋撒到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發了。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撒到這里,生長出一片幼柳,隨之而來的持續的干旱把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這株柳樹就造成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千年奇跡萬年奇跡,無法猜度它是否屬于一粒超級種子?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 殛,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凝經受過一次摧毀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頑強一種僥幸,還是有神助佛佑?
。 我家鄉的灞河以柳樹名貫古今,歷代詩家詞人對那里的柳枝柳絮傾灑過多少墨汁和淚水。然而面對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樹,我卻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確有引我自豪的歷史,每每念誦那些折柳送別的詩篇,都會抹濃一層懷念家園的鄉情。然而,家鄉水邊的柳枝卻極易生長,隨手折一條柳枝插下去,就發芽生長,三兩年便成為一株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柳樹了;漫天飛舞的柳絮飄落到沙灘上,便急驟冒出一片又一片蘆葦一樣的柳叢。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為保存生命卻要付出怎樣的難以想像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運相差何其遠!
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更沒有攀比沒有嫉妒河邊同族同類的雞腸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命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發展起來壯大起來,終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
我崇拜這株高原柳樹。)(注:如果字數超過可刪正文括號的內容)
1、將題目《一株柳》改為《柳》或《高原柳》好不好?為什么?
2、這株柳樹的神奇之處體現在哪里?
3、作者寫柳,為什么一再強調高原環境?
4、用橫線畫出具體描寫柳樹的句子,并說說是怎樣描寫的。
5、你認為這株柳樹能在不毛之地生長壯大是憑借什么呢?
6、作者通過“猜測”和“想像”贊美了這株柳什么樣的精神?
參考答案:
。ㄒ唬
1、不好。因為“一株柳”強調的是獨一無二,突出了柳樹的神奇。
2、①生長在寸草不生的環境。
、谑执謮。
3、強調高原環境是為了突出這株柳樹生命力頑強。
4、第五段。先總寫樹粗和枝葉,后寫樹干、樹枝、樹葉,再總寫柳樹的形象。
5、憑借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韌勁。(意近即可)
6、不畏惡劣的環境,與生命環境頑強抗爭。(意近即可)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5
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幸福在閱讀中學會做人
蘇教版十一冊第五單元15課《青海高原一株柳》
案例背景:
陳忠實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這篇課文原是初一學生所學,現在提前到小學六年級。課文文質兼美,但是詞句的理解卻有難度,尤其需要學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頑強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與勇氣更是有困難,畢竟這些小學生身在蜜罐里,長在溫室中。課文中有一段對青海高原柳樹的描寫,一段對這株柳樹生長歷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這兩段文字進行剖析,讓學生在不同環境中生長的柳樹的外形差異去尋找高原柳茁壯高大的原因,通過古典邊塞詩詞感受高原的荒涼,與江南柳的溫和舒適環境形成反差,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艱難。
案例內容:
一、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師:讀了這篇課文,誰來說文章寫了幾方面的內容?
生:我發現作者是圍繞“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樹”這一線索。分別寫了“驚見”柳 樹——“神奇”的柳樹——以及令作者“望而生畏”這三大部分。
生:我發現作者除了寫“青海高原的柳樹”外還花了很多的筆墨寫“霸河”的柳 樹。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發現的好孩子。
生:老師,我還發現作者在文中的“推理”及“想象”這株柳樹時,不僅僅是在寫柳樹,好像在教育我們。
師:以前我們學過類似的文章嗎?
生:學過……(借物育人)
師:是啊?墒亲髡邽槭裁匆@樣來安排這些事例的呢?能不能不寫呢?
生:沉思。
生:我發現,這樣寫的優點的確是更突出“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呀。
師:是的,作者在想象與推測中就考慮到了這一點,雖然都是柳樹,但是在霸河平原河水邊的柳樹及易生長?稍谇嗪8咴系玫倪@株柳樹,“命運給予他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他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這就是作者對比的的巧妙之處。
二、回顧全文,總結學法
師:現在學完了課文,你再來給課文分一分段,并概括一下每個段落的大意。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我把課文分成五段。第一段(1-2)寫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 樹。第二段(3-5)寫柳樹的外貌第三段(6-7)寫我的猜測。第四段(8)寫 我家鄉的柳樹。第五段(9)點明題旨。師相機板書。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總結的學生。其實這就是散文的一般寫作形式:看到的-想到的-推測想象。文章詞句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想象是描寫事務特征的語言更具感染力,有力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
三、回顧段意、學習概括主要內容
其實上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他一定的方法。下面我們總結一下幾種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把文章劃分好段落然后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
段的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2、六素串聯法。(寫人寫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這些文章的主要內容時,我們就只要把幾個要素弄清楚了,用詞語竄連起來,就是該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3、題目擴展法。(有的文章是以題目命題的,我們就可以根據題目去閱讀,追朔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以此基礎擴展開來,從而擬顯出文章主要內容。
4、中心句概括法。(這種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來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
5、問題概括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那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6、取主舍次法。(對寫了幾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據他的主要的概括他的主要內容。)
師:結合以上的幾種方法,我們就來給課文歸納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 本文是按照第五種:“問題概括法”分段的。
師:請你根據這一方法給課文歸納主要內容好嗎?
生:本文描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的活下來的故事。
教學、反思:
這一篇散文告訴我們:這棵柳樹的“神奇”主要體現在:生長在青海高原惡劣的環境里,能在別的柳樹生存不了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且枝繁葉茂,生意盎然。作者因此產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覺。文中作者不僅僅在寫柳樹,同時也在寫人,以此來表現對待人生的態度,告訴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會產生奇跡。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敢面對,就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根據課文的內容,可以分為五段,并指導學生概括段意。在教學課文的同時層層深入文章的中心,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達到了文道結合的效果。
其次,在指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在教幾種新的方法給學生、最后讓學生按照上述方法進行歸納主要內容。這樣給學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6
真正的閱讀要使閱讀者披文入情,能透過文字觸摸到語言的深層內涵,從而領悟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本教案本著這樣的閱讀理念,引領學生潛心閱讀,透過文字想象感受畫面,體會青海高原這株柳的偉大生命力,與作者對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響生命的華彩樂章。在自主閱讀中收獲感悟,挖掘語言文字“撐立”、“佇立”的內涵,讀懂一棵樹,讀懂一種精神,調動閱讀的興趣,體會表達方法.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這篇課文是一篇散文,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于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并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并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結合圖片、聲音,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及在這種環境之下表現出來的頑強生命力。
教學過程:
一、讀詞感受高原環境的惡劣蒼茫。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齊讀,用上這些詞語說一說高原的環境。
【設計意圖:這幾組分別是描寫青海高原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環境的,讓學生通過讀詞來想象畫面,從而使他們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環境是異常的惡劣,同時為自然過渡到體會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鋪墊!
二、一讀柳樹,感受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語段: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1、自讀這段文字,初步感受這一株柳。
2.、分句讀,交流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導學生從表示樹干的粗壯、樹葉的顏色等詞句感受這株柳的粗實堅硬,體會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讀。
三、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歷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1、以“撐立”為導線,自讀課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樹的生長狀況。
。ㄕ页霰硎玖鴺湓诟咴蠐瘟⒉蝗菀椎脑~句,用筆劃下來。)
2、交流討論:這株柳從萌發長到這么粗壯,遭遇了怎樣的困難?
語句: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ㄗプ。“熬”、“持久的干旱”、“嚴酷的寒冷”、“絕不寬容”、”活到一歲”這些詞,感受柳樹生命的頑強。)
結合圖片,體會環境之惡劣,柳樹之堅強。
指導朗讀。
語段: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這一段你讀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聽風雪雷電的聲音,想象此時的柳樹還經受著怎樣的摧殘。練習說話。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樣鼓勵自己站起來,撐立下去?學生說話練習。
烈日炙烤著大地,一連半年不見一滴水,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這株柳它會這樣鼓勵自己……(想象說)
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其它植物早已被風雪吞噬,這株柳它這樣鼓勵自己……
一聲驚雷在天空乍響,閃電無情地劈下時,這株柳這樣鼓勵自己……
……
小結:是啊,它差點被風雪凍死,它沒有害怕,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引讀),被劈斷了枝干——(引讀),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范讀、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歷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引發學生與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這條潛藏于文本的暗線,讓學生對柳樹頑強的感悟更加直觀和強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四、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啟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結合圖片對比家鄉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樣的態度?
語段: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學生自讀。
。◤“九十九”和“一”這兩個數字中你讀出了什么?九十九”讓我們感受到它經歷的困難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嗎?“一”讓我們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讀——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這句話僅僅在寫柳嗎?從這句話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對文本的情感積淀,本環節重點放在學生感悟的內化過程。讓學生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聯系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再從柳樹品格聯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種下堅毅、頑強的品格,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五、回歸整體,升華主題。
。ㄒx)這株柳樹,它就這樣咬著牙,撐立在――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這樣堅忍不拔,永不放棄地撐立在——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的高原上)
再讀一讀這棵柳樹,此時你有什么更深的體會?
小結:此時此刻,這株柳樹像這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撐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再讀這棵柳。
語段: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ㄟ@里為什么不用“撐立”而用“佇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總結:一個是“撐立”,一個是“佇立”,讓我們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當然也讀懂了作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這棵柳樹的精神能夠永遠佇立在每個人的心中。因為它用堅強不屈、頑強……的精神,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設計意圖:先通過想象柳樹與惡劣的青海高原環境抗爭過程,從中體驗柳樹頑強不屈的意志,再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師生的合作朗讀加深體會,然后把得到的體驗化成一個詞,來豐富柳樹的品質,最后抓住對“撐立”“佇立”的比較學習,對“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強化對這株柳的堅忍不拔品質的概括、理解。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斷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7
第三屆全國蘇教版課堂教學大賽
a13號選手:稅冬梅(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云富中心小學)
上課內容: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
時間:2010-12-1下午
地點:南京市金陵河西會場
學生:南京致遠外國語學校六年級
實錄:春之曲
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老師為大家帶來一棵樹,一棵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一棵樹,題為文眼,誰能來讀一讀題目?
生:強調一株柳
師:強調了描寫的事物,還可以怎么讀?
生:強調青海高原地讀
師:強調了生長環境
讓我們放開聲音自由朗讀課文,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勾畫下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讀
師:誰來說說你勾畫的哪一句。孔钅鼙磉_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
生: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望而生畏的地步
師:還有誰找的這一句?還有其他的嗎?
生:干旱和寒冷……
師:在作者心中究竟想表達什么呢?
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作者心中感受的話,你會用哪個詞呢?
生:神奇
師:板書神奇。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呢?在作者家鄉灞河柳樹都是一道景觀,究竟青海高原的柳樹神奇在哪里呢?用筆在書上畫畫
生:我從第三自然段這個寸草不生感受到了,已經明白了寸草不生的意思,在那樣的地方屹立著這樣一個柳樹,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
師:說到青海高原,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蒼涼、一望無際……
生:不毛之地
師:讓我們通過視頻,走進青海高原吧
放錄像,介紹青海高原
師:在青海高原生存容易嗎?
你還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柳樹生長的不容易
生:第五自然段,我是從強大感召看出來了。讓人感到生命的力量非常強大
師:你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好,還有沒有同學想說出自己的讀書感受啊?
生:他生存很不容易,從虐殺這個詞看出來。虐殺這個詞是虐殺致死的意思。這株柳樹承受了這樣的虐待,活了下來,實在很不容易
師:還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干旱和寒冷。
師:柳樹的生存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寒冷和寒冷。要不就是干旱死掉,或者寒冷死掉
師:所以說他是通過什么活下來的?用上哪個詞?熬,是熬過來的
誰來讀出熬的味道?
生讀
師:誰再來熬一熬
生讀
師:熬字說出了生存的痛苦和漫長。還有沒有?
生:我是從第四自然段感受到的。只見到這一棵柳樹,生存下來很不容易,獨立起一片風景
師:生存的唯一的一株柳樹,還有沒有?
生:我從這句話看出,在灞河柳樹和青海高原一株柳樹的對比下看出來的
師:很好,他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命運給予他的是九十九條……這株柳樹不報應命運,頑強不屈,尋找生機
師:老師注意到九十九條,指什么?
生:幾乎只有死這條路、命運給他太多多困難
師:但是她卻在一線之中生存下來。還有沒有
生:我從第七自然段倒數第二自然段看出來,不僅神奇的生命力,還神奇在他的頑強的生命力
師:好,你已經入情入境了,讓我們看第七自然段。柳樹究竟遭受怎樣的困難?在這樣的時候,他會怎樣鼓勵自己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自由練說
生:他告訴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后
師:還有嗎
生:他會勉勵自己,一定要堅持
生:既然命運讓我飄落在這里,就不能屈服于命運,抱怨命運就一定會死亡。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為我們同伴爭一口氣
生:我經歷了這么多,多出來的就是生活經歷,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磨難了。
生:在風雨中,我雖然經歷了痛苦,但是我一定會熬過去的
師:你們都走進了柳樹的內心世界,為什么作者還用大量筆墨來描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呢?
生:不同之處比較一下
師: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生:不同的生活環境
師:你們真是陳忠實的知音啊,作者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也是襯托出青海高原柳樹的不容易。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最后一小節
齊讀
師:此刻站在這株柳樹的面前,你不由想到什么,為什么呢?
生:我不由想到桑蘭,他的頸椎骨骨折之后,配合醫生治療,一直希望回到隊伍中去,很頑強
生:想到了海倫凱勒,他就像這株柳樹一樣,幫助更多的人
師:看來桑蘭給你很大的震撼
。ü烙嬂蠋熞呀洉灹,學生說的是海倫凱勒,她說的卻是桑蘭)
師:同學們都能夠想到生活文學當中許許多多和青海高原一樣的人。老師送給你們一句話:普通的水因為高壓而成了壯觀的噴泉……
課后請同學們完成這樣的作業:
1、小練筆,寫閱讀感受
2、選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師:老師希望這株柳頑強的精神,能夠佇立在你們的心中,成就屬于你們哪一方獨特的風景。相信你們以后會有更多的思考,最后讓我們讀讀課題吧?你們會懷著怎樣的心情呢?
生:懷著敬佩的心情、崇敬的心情
齊讀課題
下課!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8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并對其進行了大膽的猜測與想象,贊美了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我一直對上這樣的文章有點怵的感覺,不知道該怎樣去找落腳點,而且又是第一課時。眾所周知,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當時最大的意圖就是讓孩子們進入文本之中,在看起來散亂的文章結構中找到這樣一個“神”點。這樣的“神”點如何去找?我個人認為就是讀懂作者的心,去傾聽作者的聲音,然后來自己思考,來自己感悟。
以上是我對這篇文章的一個總的思路,在細節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教學環節。
由學生自己朗誦有關柳樹的詩篇引入課文,在初步感知柳樹形象的時候導出“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樣一個“神奇、望而生畏”的柳樹與我們剛剛所描述的常見的柳樹是如此的不同,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調起來。
進入課文學習的環節之后,作為第一課時我們首先得解決字詞,但高年級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級,我于是就設計了三組詞語,這樣既解決了字詞的問題也解決了文章的脈絡。這樣一個清晰的文章主題就出來了。
剩下的就是講解文章內容,在這樣的環節中,圍繞“神奇、望而生畏”這兩個詞語來講解,一段是描寫柳樹外形的段落,另外一段就是描寫環境惡劣的段落。在這樣的兩個段落中,剩下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有他們自己來讀來體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學生的討論中這樣的課就結束了。
二、課件的設計。
這樣的一篇課文在課件的制作上,總共做了六張,除了開頭和結尾,真正的只有四張,這四張幻燈片分別是;詞語一張、青海高原的補充資料一張、剩下的兩張就是兩個段落。
在這兩段文字中我沒有加以突出任何詞句,就是白紙黑字,有學生自己來找來讀來悟。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我這樣的一堂課在具體上的教學環節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能夠在下面的議課環節中,能夠不吝賜教,望能多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9
一、復習導入
師:你初讀課題可能會有你的感受和認識。
你強調了這一株柳給你的印象,你強調了這一株柳生存的環境。上節課我們強調了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你記住了,是的,這是一株神奇的柳。這節課我們走進文中,從外形特點和神奇走近這株柳。
二、圍繞學習目標,聚焦重點段落。
(一)、品讀第五小節,明晰柳樹形象
師:讀一讀第五小節,哪些詞值得你關注,你懂得了什么,自由讀,各人讀各人的。
生自由讀課文,仍是一起讀。
師打斷:孩子們你們心很齊,但強調一下各人讀各人的。
學生讀課文,仍有部分齊讀。
師打斷:哪些詞引起你的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師,相當兩間教室呢,想一想怎么讀出來。
生再讀。
師,還關注到什么詞
生撐立。
綠感到這棵樹長得很茂密,
師:我也關注到一個詞:巍巍然,(板書)你怎么樣讀這一段文字,讓我們感受到這個詞帶來的形象呢
生讀。
師,我感受到巍然,但還差那么一點兒,你再來讀。
又一生讀。
師:讀得真好,立刻就有一種巍巍然。幾筆就勾勒出這株巍巍然的柳樹,想象這株柳樹,再來讀這一段。
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如果再慢一些會更好。難怪作者說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樹,怎么不令作者浮想連翩呢,想一想作者都想了什么?讀一讀。
生自由讀課文。
(二)、品讀6-8節,感悟柳樹精神。
師:好,同學們,在作者想象中,這株柳樹生存得容易嗎,那些詞語感受到作者說它生存得艱辛。6、7節畫下來。由于時間關系,同學們可以選擇一處作重點批注。
批注內容不要長,簡單幾個字,能表達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們來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讀書心得。
生:復蘇,感受到艱辛。
一茬一茬,而它又生存了下來。
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從這個句子感受它頑強的精神。
師:張老師的巡視中,許多同學關注了第7小節,言簡而意豐。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一小節。
生讀第七小節。
師:好的,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話,好好讀一讀,從句子與句子聯系上或內容上你能有什么發現?小聲讀。
生默讀。
師:有發現嗎?只有一生舉手。被我問愣了,張老師提醒下,第四句話又在寫什么?發現了嗎
一二兩句寫了什么?
生:生存不容易。
師:可是這一小節都寫了不容易。
生:它經歷的不容易。
師:就是具體環境下的不容易,第三句話呢
生:總結了起死回生。
師:最后一句話呢,
生:它的精神。
師:升華了。通過你們讀書和思考。真了不起。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安排呢,再讀一讀,想一想。
生讀。
師:你懂得了什么
生:讀課文。
師:我來讀一讀。我讀的會有變化,注意我的變化。仔細聽。師讀。聽出來了嗎?
生:經歷的地方,高原加重,最后又讀慢了。
師:感受到不易,高原環境的恐怖。怎樣讀?
生讀文。
師:我聽出來了一點點。我感受到高原的惡劣,但柳樹的不易弱了一些。誰再來讀?
生再讀。
師:第三句話怎么讀呢?
生讀。
師:為什么這樣讀呢?
生濃縮在這一句話中。
師:層層遞進的句式。我想把我的感受也讀給大家聽一聽。 當我讀這段文字時,我被作者豐富的想象和濃濃的情感深深地感動著,你們也來好好讀一讀。
生:投入地齊讀。
師:你們最想聽誰讀?誰最想讀?
生讀。
師:難怪作者說神奇得令它——,還看板書。師復述課文。
這一實一虛,才使得這柳樹豐滿起來。以后寫作也用這種寫法。作者為什么還寫家鄉灞河的柳呢。誰還沒舉過手。
生:相比較,反襯出高原柳樹的不容易。
師:你說作者難道只想給我們介紹一株柳嗎?簡介陳忠實。
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想說的,你覺得作者僅僅是寫柳樹嗎
生我覺得他在寫自己。我覺得與柳樹有關。
師:你們都是陳忠實的知音呀。正是因為他從這株柳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拿起文章,讀最后一節。
今天有什么收獲?讀書方法、寫作方法、
生:我從讀書方面,我明白了讀書要有感情地讀。要把看到的想到的結合起來寫。
師:你們不僅讀到了一株柳,還讀到一種精神。
生:我從寫作方面,知道由景到人,可以有實有虛,去想象。
師:也會寫了。大家都很有收獲。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0
前段時間有幸去桐鄉聆聽了多位特級教師上的展示課,收獲頗多,特別是對湖州吳興區教研室,特級教師盛新鳳執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觸甚深。盛老師那深厚的教學功底,那機智的調控能力,那無痕的課堂引領,都讓我感嘆不已,自慚形愧。
一、不緊不慢,勝券在握
一上課,教師就讓學生回憶昨天的預習情況,反饋對課文的朗讀。盛老師先讓學生自由挑選1或2自然段讀讀,然后要指名讀第3自然段。在學生讀之前,有了以下的師生對話。
師:“哦”字有兩種讀音,第2聲表示“懷疑”,第4聲表示“明白”,你們認為該讀第幾聲?
生1:我覺得應該讀第4聲,作者明白了這是一株柳樹。
。ㄟ@個答案是錯誤的,作者當時恰恰表示的是懷疑,懷疑青海高原上怎么會有一株柳樹。但教師現場沒做任何反應。)
生2:我認為應該讀第2聲,表示疑問。
。ń處熑詻]有做任何評價,繼續提問。)
師:我想先請一個同學來讀讀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寫了作者看到這株柳樹后發出的疑問和感慨。)
。ㄖ该x第4自然段,讀完后,追問。)
師:現在你們認為該讀第幾聲?(生齊聲說該讀第2聲)
師:從哪里看出作者特別懷疑?(生讀了幾個詞語和句子)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齊讀)
感悟:課文開始的幾個段落都在描寫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樹時的驚訝和感嘆。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話,在第3自然段出現的“哦”字讀音學生一下子是不明確該讀什么的。教師緊緊抓住這個字音大做文章,從字的意思入手,讓學生據義定音,這也很符合現在的字詞教學,而且本課正好是第一教時。況且從前面幾段的課文內容看,這也恰恰是一個詞眼,可以引領學生學習前面這幾段課文。盛老師在學生迷惘時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導學生去讀第4自然段,讀后學生自然而然就發現了所要的答案,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學生聯系上下文學習的方法。老師上課時節奏不緊不慢,我在下面聽課開始還替她著急,學生說不上來怎么還不告訴他們,不是浪費時間嗎?可聽到后來,才知道老師的“勝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二、不露聲色,循循善誘
在學完作者的疑問后,老師要帶著學生去認識那棵柳樹了。課文第5自然段詳細描寫了柳樹的樣子。盛老師是這樣引導的,又給我開了一個眼界。
開始教師出示了一連串詞組: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異常蒼茫
教師讓學生讀,告訴學生每一個詞語就是一副圖,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青海高原的樣子。
師:這些詞語有個共同點,都想我們描繪了(青海高原)。那這株柳樹就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滿懷期待地)
師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當時我也很失望,我滿心以為教師會出示圖片,讓學生嘩然,因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師:這就是那棵大柳樹,是不是有很多同學納悶了?這明明是段文字,哪來什么柳樹?別急,柳樹就躲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讀著讀著你們眼前就會浮現了。
。ㄗ杂勺x——指名讀一句最拿手的)
接下去教師就帶著學生學習第5自然段。在聲情并茂地學完了第5自然段后,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就躍然眼前了。
感悟:對于六年級,即將踏入初中大門的學生,我認為盛老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是那么巧妙。她用自己機智的教學方法告訴學生,語言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語言文字的作用有多大?我們能從文字中讀懂太多的東西,從文字中領略到太多的內涵……在上課后來,盛老師也出示了那株柳的圖片,再一次從感性上認識了那株頑強、有毅力的柳樹。從教學設計上,老師先帶領學生從文字上初步感受那株柳的形象,再通過仔細研讀去體味那株柳的精神,又借助圖片去生動感悟那株柳的高大,最后又回歸文字理性地全面地評價那株柳,盛老師不露聲色,循循善誘,堪稱無痕引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復習青海高原的地理環境
2.新授這是怎樣的一株柳
3.這樣的柳是怎樣長成的
4.與灞河的柳對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頑強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學理念
追求簡約而豐滿的語文課堂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誰來說說青海高原的地理環境給你怎樣的印象?(一望無際、連綿的山脈、高寒、干旱、蒼涼悲壯)
2.是啊,在廣袤無垠的沒有樹族的蒼茫原野上,長著唯一一株大柳樹,驟然間給作者一種怎樣的感覺?(驚奇、驚訝、神奇)
3.打開書,讀課文第二節
二)這株能佇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樹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找找書上的文字,認真地讀一讀,好好品味品味,它與那些長在平原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有什么不同?
。襟w出示:課文第五小節文字及南方柳圖)
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通過比較,我們知道這株柳樹不但枝干粗實而堅硬,而且葉子綠得蒼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撐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觀。難怪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讀第二小節
三)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這樣的環境中,是怎樣扎根存活,又是怎樣長成如此粗壯高大的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6、7小節,再聯系上下文填空:
1、這株柳樹在其他柳樹無法生存的環境中活下來并生長壯大,要經歷一年又一年----------,經歷一年又一年---------------,要經歷一次又一次----------------、-------------------。它沒有抱怨----------------,沒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壯麗的風景。這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語:----------------------------------------。
難怪作者全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陳忠實對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讀第二小節
2、連起來讀填空的句子
3、讓我們帶著同樣崇敬的心情來讀一讀6、7小節
四)陳忠實的家鄉在西安灞河,據史料記載:灞河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每到春天,柳絲婆娑,柳絮飛揚,是一大奇觀。唐朝時設有驛站,人們多來此迎送賓客,折柳贈別,依依話別,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贈別成了特有的習俗。無數的文人墨客把柳寫進詩詞中,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等?杀疚氖乔嗪8咴牧,作者陳忠實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家鄉灞河之柳呢?
1、(這是對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剛,美在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兩種狀態:要么順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處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創造奇跡。我們人也一樣,你有沒有想到你身邊或影視作品中類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ㄉLm、霍金、張海迪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處逆境,只想著別人的幫助,社會的救濟,自己一點也不思進取,這樣的人可能會得到人們一時的同情,但永遠也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佩。
五)讓我們懷著跟作者一樣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2
此次桐鄉之行,有幸聆聽了浙江省小語青年名師“共同體”執教的課例。一堂堂樸實、生動的課,詮釋了汪潮教授倡導的“智慧語文”、“簡約語文”。盛新鳳老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有小家碧玉的精致婉約,更多的是大家閨秀的灑脫自如,她那行云流水般的教學風格令在座一線教師如沐春風。正如她所說的:“教學要追求兩極之美,既要有陽春白雪之美,又要樂意做下里巴人,也就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達到融會貫通。”體現了她“和美語文”的教育思想。盛老師以嚴謹巧妙的教學設計、真摯感人的情感投入,展示了一堂充滿詩意與語文課。
一、點——線——圓結合,流溢整體美。
在這兩節課中,盛老師找到了“撐立”這個結合點,抓住"撐立",挖掘其內涵。開始讓同學們按課文自然順序讀,通過學習描寫柳樹的外形來感受它的高大粗壯,感受其生長環境的險惡,為豐滿“撐立“作準備。先讀作者關于柳的猜想,聽音樂,感受柳在中的無奈,堅強。再讀,找出什么地方寫出了柳撐立的不容易。突顯了三個“多少”四個“又”。此時,設計三次想象與切己體會來突破此難點:
a、想象經歷虐殺生靈﹑高原風雪﹑雷轟電擊時,柳樹是怎樣的?
b、想象它撐不過去時,是如何鼓勵自己的?
c、想象它在苦苦撐立時,平原柳樹是怎樣的?
通過三個想象使柳樹的”形”與”神”更清晰,把學生引入文本,真誠的感受。最后以“佇立”回還照應“撐立”,回歸題目。老師引領著學生讀懂了一棵柳樹,讀懂了一種精神,悟得了人生的一個道理,還學習了作家遣詞造句的匠心。
【片斷】
師:柳樹是這樣的高大粗壯,所以課文中說它是巍巍然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這個“撐”字,手掌用力就是撐。難道這個“撐立”僅僅寫出了柳樹在高原上高大粗壯的樣子嗎?別急,我們再來讀書,這一回,我們快速默讀作者猜測柳樹生長情況的六、七兩個自然段,看看讀完之后,你對“撐立”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生默讀。
師:讀了這兩段之后中,你覺得柳樹在高原上撐立容易嗎?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筆來,把重點的句段劃下來。
師:哪些詞看出柳樹在高原上撐立不容易?
生: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師:說說你讀書的感受。
生: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一歲就是指柳樹沒有能活滿一年的,
師:但是這株柳樹呢?
生:造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師:不光柳樹,別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們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嚴重,連續兩個季節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時候零下幾十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棵留下來了,而且長得高大粗壯,神奇嗎?把他找到的這段讀一讀。
生讀。
師:還從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它撐立的不容易了?
生: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師:誰對這一段也特別有感受。這么多孩子對這段話特別有感受,自己讀一讀這段話,你覺得讀到哪個詞語哪個詞組的時候特別有感受。自己讀。
生自讀。
師:讀到哪些詞語特別有感受?
生:一次又一次摧毀,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師:說明它經受了――
生:許多許多困難。
師:還從哪里看到它的不容易?
生: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師:看老師寫這個“虐”字。上面是虎字頭,下面是橫豎折再寫橫,這個字組個詞,可以組“虐待”。
師:你從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這株柳樹為了生存經受過的無數次的雷轟電擊。
師:環境非常――
生:惡劣。
師:殘酷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我們沒有體驗過,你們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們聽。(師放錄音)
師:狂風呼嘯,雷電交加。大雪紛風,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仿佛看到這株柳樹那種可憐無助的樣子了。你們看到它怎樣可憐無助的樣子了?你腦海中的柳樹正在經受著怎樣的摧毀?
生:一陣狂風吹過來,把柳樹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來。
師:被狂風吹歪了,彎下腰來了,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險些連根拔起。
生:一陣狂風吹來,樹干都斷了。
生:每一次經受風雪的時候,都是差一點點被凍死,但是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
生:差點被其他柳樹苗的芽給埋沒了。
生:柳葉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師:這株柳樹就在經受這樣的摧毀,但它害怕了嗎?
生:沒有。
師: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又――
生:復蘇過來。
師:被劈斷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條。
師:誰來讀讀這兩句?
生讀。
師:我仿佛看到它在咬著牙堅持。
生讀。
師:它在熬,在挺。誰再來讀。
生讀。
師:它這是在和死神較勁呢!
生讀。
師:柳樹經受這樣的摧毀僅僅是難得一次嗎?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師:從哪兩個詞語中讀出。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師:還從哪里看出經受的摧毀不止一次?
生:多少。
師:用了幾個多少?
生:用了三個。
師:讓我們一起讀好這三個帶“多少”的短句,讀的時候,可以把“多少”的“多”字稍稍上揚些。
生讀。
師:讀得真好,誰再來讀。
生讀。
師:這三個“多少”寫出了柳樹經受的摧毀是多么的多和頻繁。但柳樹畏怯了嗎?
生:沒有。
師:而是凍死過多少次――
生:又復蘇過來。
師:你們這個“又”字讀得真好。被劈斷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師:又重新?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師: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師:用了幾個“又”字?
生:四個。
師:這四個“又”字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堅持是多么執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也許很多時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的時候,它會怎么鼓勵自己?
生:我一定要撐下去,只要熬過這幾次風雪就好了。
生:堅持就是勝利。
師:它就是這樣給自己打氣的。
生:其他柳樹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不能這樣死了。
生:我要創造生命的奇跡。
……
師: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定要活下去,撐下去的信念,所以,讓我們再合作來讀這一段。(師引讀)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撐立,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生:頑強……(生上臺板書)
師:正如文中所說的:“……佇立……”
二、“三維審美”,營造詩意課堂。
音樂是一門心靈的藝術,語文教學是一門塑造心靈的學科,它們共同打動人心靈的東西便是“情”。語文教師應是“性情中人”,應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語文老師,會使他的語文課堂魅力無窮,充滿磁性與感動,當我們在課堂上用心去撥動孩子的心靈時,我們的課堂就會流淌出音樂般美妙的旋律。語文教學也是追求繪畫美的,語文課以語文實踐活動為基礎,海納百川、廣泛吸收。多方整合后的語文課,必定會以具特有的豐富、生動,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迷人風采,如同一幅春天的畫卷。語文教學中的“建筑美”美在課堂結構,課如流水,在流動過程中起承轉合,構成了一堂課的結構,高明的教師如同一位出色的建筑師,會把他的“房子”設計得新穎別致,美觀大方。盛新鳳這堂課很好地體現了“三維審美”。
【片斷】
師: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青海高原的環境非常蒼茫和惡劣,課文中用了這些詞,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師:帶著感情讀,你的眼前會出現那樣的畫面。
生有感情讀。
師:同學們想不想親眼去看一看這株柳樹?
。ǔ鍪疽欢挝淖郑┻@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師:這是一棵樹嗎?有同學會說,這不是樹,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樹,這棵樹躲在語言文字的后面,讀著讀著,就會從語言文字中顯現出來,先自己讀一讀這段文字。
生讀。
師:這一段比較長,咱們挑一句來讀。
生: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師:聽他這么一讀,葉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生:葉子青翠欲滴。
師:你們是不是感覺這樣,綠得這么蒼郁,綠得深沉,是暗綠色的。平原上柳樹是這樣的嗎?那是什么綠?
師:嫩綠,草綠,鮮綠,丹綠,但這株柳樹卻綠得那么蒼郁,那么深沉,奇怪嗎?這是一奇。誰能把描寫葉子的句子再來讀一讀。
生讀。
師:不錯,大伙一起來讀讀這句描寫葉子的話。
生齊讀。
師:你還想讀哪一句。
生: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師:你這么一讀,這株柳樹的樣子仿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句給你什么感覺。
生:柳樹十分高大。
師:從哪里看出?
生:巍巍然。
師:高大和粗壯還能從哪里看出來。
生: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
師:我知道你肯定讀懂這句話是寫它的――
生:樹干。
師:樹干和樹枝。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這樹生長的時間非常久。
師:所以那么粗實那么堅硬,從哪里感受到它很堅硬?
生: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
師:你們看到過鐵錠嗎?是看到的,沒有摸過,這個鐵錠現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以前咱們的衣服要用紡車紡紗,紡機或紡車上鐵做的錠,很硬,顏色很暗淡。樹干和樹枝這么堅硬,奇怪嗎?
生:奇怪。
師:咱們這里的樹堅硬嗎?有一個詞叫“柔柳”,說明我們這里的柳以“柔”著稱,可這株高原柳卻這么硬,這是二奇。誰再來讀讀這一句?
生讀。
師:男子漢的聲音:粗實而堅硬。再來讀一讀。
生讀,齊讀。
師: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它的樣子是高大而粗壯的,我們一起讀。
生: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
師:兩合抱粗有多粗?咱們兩個來演示一下。這樣粗壯的柳樹在江南可以看到嗎?而且樹陰有百十余平方米。咱們教室大概有三十平方米,也就是說有兩三個教室那么大的樹陰,你說這棵柳樹高大嗎?真是太高大粗壯了,這是三奇。讀到這,這株柳樹的樣子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我們連起來讀一讀。(出示畫面,一曲高原之歌緩緩響起,情境交融。)
聽盛老師的語文課,本身就像在聽一首舒緩的曲子,欣賞一幅耐人回味的畫。難怪兩節語文課合并成一堂課,聽課老師渾然不覺累。語文課不光要有“語文”還得有“味”,語文老師的課堂是美的,一種濃烈而不艷俗,高雅而又可攀的兩極相融的美。詩意語文,對話的語文,精神的語文和讀書的語文讓盛新鳳課堂詩情飛揚。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3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認為,小學一至六年級每一課生字學習都是重點。確實,有效理 解詞語,是正確把握課文內容,深化內涵的基礎和前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學家陳忠實的作品,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相當的難度。下面我就以這篇課文為例,談談如何抓住詞語,豐富課文內涵。
一、扎實有效,理 解詞語。
理 解詞語意 思,這是基本的學習手段,雖然學生在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已經認識理 解了很多詞語,但面對一些新詞的時候,學生依然會一知半解,甚至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們老師進行稍微點撥,就可迎刃而解了。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義詞、聯系上下文、對比詞義、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授學生以“漁”。當然,教無定法,唯有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鉆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
案例:
學生:“鍛鑄”這個詞語我不懂。
老師:那你就字形看看,這個詞語跟什 么有關?
學生:有“金字旁”,跟金屬有關,我想,就是煉鐵吧!
老師:對的!你知道煉鐵的過程嗎?
學生:就是將金屬在火中一次次煅燒。
老師:是的。鍛:將金屬加熱到一定溫度使之變形;鑄:將融化的金屬倒進模子里冷卻。每一塊好鋼好鐵的誕生,非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鍛鑄不可!再讀讀這句話,想一想,這里的“鍛鑄”是什 么意 思?從這個鍛鑄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學生1:這是一個經受了很多磨難的過程。
學生2:我想到了“飽經風霜”這個詞語。
學生3:是指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歷經了千辛萬苦。
反思:漢語的構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構詞方法有很多:偏正、動賓、動補……像這類可以 “顧名思義”的詞語也有很多,我們可依據造字構詞方法,對詞語進行有針對性地猜度。在這篇課文中還有“不可思議”、“寸草不生”、 “虐殺”等,只要我們老師引導得當,學生都能夠憑借自己的已經有的知識積累理 解詞語。
2、巧用近義詞
案例:
學生:什 么叫“廣袤無垠”呢?
老師:這里指什 么“廣袤無垠”?你覺得它的近義詞可以是什 么?
學生1:指高原廣闊無垠
學生2:廣闊無邊
學生3:遼闊無邊
學生4:無邊無際
老師:這就是廣袤無垠的意 思。
反思:“廣袤無垠”這個詞語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后面的“無垠”,陌生的是前面的“廣袤”。因此,我就利用其特點,請學生來說說這個詞語的近義詞是什 么,這樣就化難為易。其實,除了采用近義詞,有的詞語也可以用說反義詞的方法來理 解。
3、聯系上下文
案例:
句子:“這株柳樹……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
老師:這個“韌勁”你是怎么理 解的?
學生:它讓我想到柳枝,彎曲度很大,很難把它折斷。
老師:那在這里它又引申為什 么意 思呢,請你聯系上下文看看。
學生:我想,它是說這株柳樹在困難的條件下,惡劣的環境下,沒有屈服。
學生:前面說它:“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這就是韌勁,就是不折腰。
學生:它非常努力地向上生長,不被困難嚇倒。
反思:聯系上下文理 解詞語,是我們老師用得相當多的方法。確實,在不同的語境中詞語所表 現的情感是不盡相同的,學生受年齡和經驗的限制很難感受到這一點,怎么辦?引領孩子們返回文本細細品味,從簡單重復中發現豐富內涵,從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詞語的味道來。
4、對比詞義
案例:
學生:老師,我不懂“撐立”。
老師:這個在 理 解上確實一相當的難度,讓我們現看看前面也講到了一種立——佇立!同樣都是立,它們之間一什 么不同呢?那得側重前面的詞來理 解了。
學生:佇立是一種長時間的站立,而這個撐立,應該有“死死撐住”的意 思吧!
學生:佇立讓我想到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經歷了一年又一年的磨難,但屹立不倒。而撐立讓我想到它是在硬挺著,硬撐著,是用最后一絲力氣站著。
反思:漢語中很多詞可以組相近的詞語,如何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解決淺嘗輒止的詞語理 解呢?在上述課例中,我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使學生明白了同是一“立”,但“立”的性質是不同的。更從這不同的含義中體會到了柳樹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
二、豐富內涵,深化詞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品質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是的,詞語只有與精神品質同構了,才能在主體心靈中獲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肚嗪8咴恢炅肥且黄形镅灾镜纳⑽,有著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不單單是在寫這株柳,而是在頌揚柳樹的精神品質,頌揚具有這精神品質的人呢?我是采用了抓住線索詞語、點睛詞語,讓學生學著想象表達體會。
1、線索詞語
每篇課文,都其中心詞語或中心句,貫穿全文,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我們就可以抓住這樣的詞語展開教學,這樣的方法尤其適合長文短教。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學的時候我就抓住“神奇”展開:發現它的生長環境、外形特點、成長歷程、坎坷命運都是如此神奇,如此令人驚嘆。使“神奇”不再是一個孤單的抽象的詞語,在學生的精神品質世界中,它就是一株柳,一種精神品質,一個人!
2、點睛詞語
老師:這里的“望而生畏”是看到了就害怕的意 思嗎?
學生:不是的。
學生:這是一種敬畏。
老師:那作者敬畏這株柳樹的什 么呢?
學生:敬畏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
學生: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
反思:不難發現,對這株柳品質的概括就是由這個“望而生畏”生發的。我就把這類詞稱為點睛詞語。
學生一方
3、表達詞語
案例:
老師:這株柳經歷的苦難只有一次嗎?
學生:不是的。
老師:從哪里看出來?
學生:三個“多少”和四個“又”,還有“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老師:從這些詞語中,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
(出 示:……(條件下)……其他的……只有這株柳……)
學生:寒冬臘月,飄著鵝毛大雪,地上已經積起了齊膝深的白雪,其他的樹木都凍死了,光禿禿的,在寒風中呼號!只有這株柳,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它說:“讓這暴風雪來得更猛烈些吧!”
學生:炎炎夏日,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下雨了,干旱的黃土地裂開了一道道口子,別的植物都干枯而死,只有這株柳,依然挺立在驕陽下,它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
學生:夜晚,下起了瓢潑大雨,忽然驚天炸雷劈斷了柳樹的枝干,柳樹強撐這身體,對自己說:“明天就會好起來的!”
……
老師:是啊,這株柳一次次起死回生是憑著自己那堅強的毅力在熬著,在挺著!
反思:詞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言語表 現。葉圣陶先生也說:“胸有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作為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造表 現的機會。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讓學生把“多少”、“又”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語言豐滿起來,也使學生再一次回到課文,運用文中詞語進行表達。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4
●教材版本:蘇教版六年級上冊
●設計理念:
真正的閱讀要使閱讀者披文入情,能透過文字觸摸到語言的深層內涵,從而領悟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本教案本著這樣的閱讀理念,引領學生潛心閱讀,透過文字想象畫面,體會青海高原這株柳的偉大生命力,與作者對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響生命的華彩樂章。在自主閱讀中收獲感悟,挖掘語言文字“撐立”、“佇立”的內涵,讀懂一棵樹,讀懂一種精神,調動閱讀的興趣,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語句。抓重點詞“撐立”“佇立”輻射全文,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用心。
2、品味重點語段,感受高原柳形象,感悟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3、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4、領悟文章想象、對比的寫作方法,并適時進行遷移運用。
●教學重、難點: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樹的神奇,感悟它身處逆境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2. 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復習導入
1、青海高原的環境非常蒼茫和惡劣,課文中用了那些詞?(指名讀)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2、同學們想不想親眼去看一看這株柳樹?
二、反復讀文,理解柳的特點
。ㄒ唬、一品“撐立”,欣賞樹的高大粗壯
出示: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1、自由朗讀,品味柳樹的特點,做批注
匯報交流:
(1)、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現場演示兩合抱,百十余平方于教室的換算,感受高大粗壯)
(2)、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講解生鐵鐵錠,于平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堅硬)
(3)、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與平原柳的顏色“嫩綠,草綠,鮮綠,丹綠”對比,感受它的蒼綠)
2、指導朗讀,讀出高原柳的奇特
過渡:手掌用力,這個“撐”字,手掌用力就是撐。(板書:撐立)難道這個“撐立”僅僅寫出了柳樹在高原上高大粗壯的樣子嗎?別急,我們再來讀書,這一回,我們快速默讀作者猜測柳樹生長情況的六、七兩個自然段,看看讀完之后,你對“撐立”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二)、二品“撐立”,感受樹的堅強不屈
1、生默讀,劃出柳樹在高原上撐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應的批注。
匯報交流:
(1)、“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奇跡。”(感受到青海高原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生命活到一歲,一歲就是指這株柳樹沒能活滿一年的,但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奇跡。)
師:不單是柳樹,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歲,青海高原上的夏秋兩季連續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時候零下幾十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一棵活了下來,而且長得如此高大粗壯,神奇嗎?從文中找到這一段讀一讀。(指名朗讀)
(2)、“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①、指名讀
②、重讀“多少”、“又”,能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嗎?(生說自己的理由)
③、請大家都來讀這段話,說說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創設情境,想象說話。
烈日炙烤著大地,一連半年不見一滴水,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這株柳它……(生想象著說)
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其它植物早已被風雪吞噬,這株柳它……
一聲驚雷在天空乍響,閃電無情地劈下時,這株柳……
⑤、歸納小結 :像這樣嚴酷的考驗只有一次嗎?(不)這是一種怎樣的“撐立”啊:面對一場場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它挺過來了,這是一種_______精神!歷經一場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它挺過來了,這是一種________精神!經受一次又一次摧毀,它挺過來了,這是一種___________精神!(讓學生上黑板板書自己說的詞語)這么多詞都可以來詮釋這個“撐立”!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感受這株柳的頑強精神吧!(齊讀)
【設計意圖:首先抓住關鍵詞語引發學生與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著在作者想象的基礎上,進而描述情境引發學生再展開更為具體的想象,讓學生對柳樹頑強的感悟更加直觀和強烈。同時,學生想象的過程中在口頭表達和思想認識方面的語文素養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間!
(3)、同學們,讓我們不妨像作者那樣,再來發揮我們的想象。當這株柳樹在高原的風雪雷電當中苦苦撐立的時候,它的同類,那些平原柳樹它們此時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過渡::同一株柳樹,生活的環境卻不同,可這株高原柳抱怨了嗎?讓我們讀課文的最后一段(生讀)
、、 從“九十九”、“一“這兩個數字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讓我們感受到它經歷的困難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嗎?“一”讓我們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棄了嗎?生齊讀
(三)、品味“佇立”,再賞樹的傲立雄姿
過渡:這株柳樹,它就這樣咬著牙,撐立在有著――(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這樣堅忍不拔,永不放棄地撐立在有著――(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的青海高原上。)它就這樣撐啊撐,撐出了高原上壯麗的――(風景)
1、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描寫柳樹樣子的話。這一回你們讀的時候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會。(師適時引導,體會柳樹的精神)
2、這株柳樹像這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撐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讀這段話。(配鋼琴曲《命運》)
3、所以作者在開篇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里用了一個“佇立“,而不用”撐立“,你覺得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板書:佇立)(表示是長時間地站著,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上已經有很長時間了,肯定經歷了很多磨難和困難才活下來的。它已經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們也相信,它能繼續在高原上撐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師:站在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個人海倫.凱樂,她就像青海高原這株柳(在遭受又聾又瞎的殘酷打擊下,還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學習各國語言,最終成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個人?哪句名言、詩句?
出示: 站在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個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這株柳( )。
3、匯報交流,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系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縘
四、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絕對的公平,但只要我們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一定會產生奇跡,就像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一樣展現出屬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書設計:
青海高原一株柳
撐立{堅持不懈、寧死不屈、
永不放棄、越挫越勇}
佇立
● 教學反思:
課文很長,很美,很深,這樣的課文對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初教此文的教師來說,也同樣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語段,如第5節,如第7節,可惜沒有要求背誦,只要求背誦最后一節,這節當然好,但前兩節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學生背誦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樹“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讓人無法想象這一“不可思議”的生存奇跡。讀后震撼,但與生活實際卻很遠,學生怎么能感悟?
還是開門見山,循著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得‘哦’了一聲。”誰讀了此文,不也會“哦”幾聲呢?那就在學課文的時候一起“哦”幾聲吧。
為什么?為柳樹獨特剛毅的外形,為柳樹生存環境之無法想象的艱難,為柳樹生存的奇跡,為柳樹超乎想象的毅力與韌勁,為柳樹傲然于世的氣概……
“萬條垂下綠絲絳”,柳樹在我們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稱,但在不一樣的環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剛強堅韌,環境造樹之必然!
直奔第5節,三句話,寫了樹陰、樹干和樹葉:一句一句地讀,樹陰如此之廣,百十余平方米;樹干如生鐵錠般堅硬;樹葉卻是深沉蒼郁的;這樣的一株粗實堅硬的柳樹真是“奇跡”!
感悟“撐立”,支撐著站立,多不容易呀!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要說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個月都難,一年也絕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況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與嚴酷寒冷的挑戰,它要接受虐殺生靈的風霜雨雪的打擊,它要接受鋪天蓋地的雷電轟擊的滅頂之災,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卻在一線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綠蔭”,九死一生的柳樹!那是怎樣的“撐立”?我們不難道要“哦”嗎?
這“一株”中,我們看出了什么?一種奇跡,一種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師生與作者的感情相交融,在課堂中鏗鏘有力地奏響生命的華彩樂章,震撼了在場地每一個靈魂!